游客
题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但是洪涝灾害和干旱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农业,水利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
材料一 (关中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这片沃土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在秦汉时,那里可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这才是秦汉、隋唐得以立国的关中!
材料二 郑国渠就是引泾灌溉工程,由于泾河泥沙含量大,水流急,流域山洪频发,使得泾河上的水利工程极易损坏,再加上这一流域的水文地质变迁(如河流改道),使这一工程几乎代代都要重修(如汉武帝时期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北宋末年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不过此时的规模已经非常小了,只能灌溉良田7万亩,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一)。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左右,要依赖东南漕运四百万石。而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增加,如皇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关中水利田面积减少、关中为国家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6世纪(汉武帝以后至北周),9—11世纪(唐德宗贞元至北宋前期),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所以,民歌所说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
材料三 (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江南地区,从而导致税赋重心移到了江南。关东地区距离江南很近,方便税赋运输。加上关中地区长期战乱,已经凋零,所以政治重心开始东移到关东地区,后来更是直接移到江南,政治重心再也没有回到关中。
——以上材料摘编自《纵横中文网 宋代关中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关中地区水利事业衰落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北的要求。……英国则把海利歌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对法政策与在亚洲的对俄政策)给与帮助。
──摘自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77年7月)
材料二两个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英国与德国)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难道现在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自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1899年12月)
材料三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摘自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四(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英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四 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句话的理解。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何启示?

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 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回答:
(1)读图7,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正如一些美国史学家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作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却归于无效。当苏联果真否决了安理会的一项行动之后,美国往往可以利用联合国大会这种可供选择的机构迫其就范。
——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R·帕尔默《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后初期和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国际体系建设的情况。
(2)材料二反映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怎样对其施加影响的?
(3) 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作用有何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它在什么事件后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
(2)材料二的反映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其核心主张是什么?它在当时主要是借鉴了哪一国家的什么经验?
(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
思路指什么?好在什么地方?“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
(4)材料三中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请结合二战后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5)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