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2006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极不寻常的5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次第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经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这5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因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遭遇了经济急速下滑、通胀和通缩轮番登场的考验。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 2010年1~11月,我国财政收入累计76740.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347.41亿元,增长21.1%。预计全年突破8万亿,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然而,8万亿让国民为之骄傲的同时,民众也希望带来更多实惠。
(1)描述表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
(2)结合表一和材料二,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让8万亿给民众带来实惠。(10分)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9分)
近年来,全国各地水价“涨声一片”,围绕着新一轮水务改革亦产生了不少争论,“不能因为穷人喝不起水就不涨价”的说法更引来强烈质疑。某校高三同学注意到这一情况,围绕“水价的形成和水务改革”开展探究活动,现邀请你参与活动。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某网站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甲方:水资源费之前价格是比较低的,水价不上调,实际付出的是环境代价和人们的健康代价。
乙方:水作为生活必需品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其价格的调整需审慎稳妥,不可盲目一刀切。
(1)你是赞成甲方还是乙方观点?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并就水价形成谈谈自己的看法。
(2)同学们通过探究发现:本轮水价上涨的讨论多了一个新话题,水价上涨与洋水务的大举进入是否相关?已经有相当多的媒体认为洋水务是水价上涨背后的推手,水制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在水制改革中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取向?
2009年,中央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超过一半投向民生领域。山东省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切实把保障民生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完善政策机制,确保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09年,山东省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超过千亿元;大规模农村住房建设取得硕果;19个县(市、区)纳入国家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9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开始老有所养;城乡新增就业人数超过百万;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规范食品安全,使老百姓吃得放心;节能减排,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2010年,山东将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
结合材料说明,山东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过程中履行了哪些政府职能?
物价变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某中学高三(3)班的同学以“物价上涨与对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如下信息
注:通货膨胀率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物价涨幅,国际上通常把CPI涨幅达到3%作为警戒线。
信息三 经过国家领导人一个月的频繁调研,2011年7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下半年要重点抓好稳定物价总水平工作,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信息一的经济信息。
(2)同学们对信息二中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各抒己见。请你联系信息一,运用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央行加息、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认识。
(3)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知识分析上述调控措施的合理性。
材料一 2011年11月23日,央视报道说,“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确定将在民用领域,实行阶梯电价与阶梯气价改革。”这意味着: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一年之后,有望付诸实践。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用电价格低于供电成本。为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导居民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兼顾不同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2010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就《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大家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对《意见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截至10月21日中午12点本次征求意见活动结束时,通过网络、传真、信件等方式共收到各类意见21794条。其中60%表态“支持阶梯电价机制和改革方向”。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实行阶梯电价对生活的影响。
(2)运用“民主决策”相关知识,指出政府“就实行阶梯电价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所采用的方式并说明其意义。
材料一 2011年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造成内涝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其次,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再次,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排水系统难盈利,缺投资。
材料二 年年下雨年年涝,这是城市治理的失败,而失败之所以没成为成功之母,与责任承担机制的缺失有莫大的关系。近日,中共武汉市纪委21日发出通报,对造成武汉城区严重渍水的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相关责任人分别因为对防汛排渍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不力,对东湖排渍不力等原因,被给予行政警告、记大过、撤职、降级等处分。据统计,今年因为大雨而发生内涝的城市将近20座,武汉是惟一展开问责行动的城市。问责城市内涝,武汉不仅是今年第一,恐怕也是近几十年的惟一。
材料三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把城市防涝作为重要的课题。经过专家的论证,在掌握了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在1972年规定:新建和修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根据不同区域铺就不同的透水路面材料。依据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日本大阪案例馆,曾有一根最大直径达到12.5米的管子,这是大阪最大的下水管道模型。该馆馆长永井隆裕介绍,“车辆都能在下水管道中自由穿行。如此大直径的下水管道不仅解决了城市泄洪排水问题,还保证了城市污水处理。”此外,日本在城市地下广泛建立蓄水池。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为破解我国城市内涝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日本治理内涝的经验为我国治理城市内涝提供了哪些唯物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