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围困周郎的地方吗?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善感的人应笑自己,头发早斑白了。
C.即今之傫然在幕者也。——就是现在整齐并排地安放在墓里的五人。
D.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从古至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屈辱的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①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与不知同当:适合
B.子列子常射矣中:靶心
C.齐攻鲁,岑鼎求:寻求
D.恶其三人而杀之矣恶:诽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水出于山而走海宣子田首山
B.退习之三年提刀立,为之四顾
C.国人之欲逐豫之以饥馑
D.达师之所以过俗者,其知也。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下列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① 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④贤固若是其苦邪
⑤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3)贤固若是其苦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①就学,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②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
①髫龀(tiáo chèn): 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阅不倦耽:沉迷
B.所从战死者十七八骑:战马
C.方槌牛士享:犒赏
D.金乡人谓为然,皆喜信:真实

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B.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C.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D.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他。
B.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赞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者。今大王而东,三秦可传檄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淮阴侯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呕呕:和悦温和的样子
B.不居关中而彭城 都:国都
C.印敝,忍不能予刓 :磨圆棱角
D.今大王而东举:兴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城邑封功臣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C.大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公时廉将军孰与秦王
D.三秦可传檄定也尝一龙机发地不动

下列句子都能体现项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的一项是
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②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③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④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⑤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⑥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认为勇敢凶悍仁爱强大,项羽远胜刘邦,但项羽也有自身弱点或失误,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因此,项羽其强易弱。
B.韩信认为,“秦民”对项羽所任的三秦王是既“怨”又“痛”且“莫爱”;而对刘邦的入关是“无不欲得大王王秦”,民心所向,显而易见。
C.韩信冷眼旁观,比较了刘项两人的不同:项羽暴虐,刘邦抚民;项羽斗勇,刘邦使智;项羽刚愎,刘邦纳谏;项羽弃义,刘邦守约。
D.韩信对天下形势和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显示了韩信的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胸襟,刘邦对其相见恨晚。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2)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用斜线(/)断句: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