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 |
B.![]() |
C.![]() |
D.![]() |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人说这篇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请你谈谈对“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的理解。
阅读《伤仲永》一文,回答后面的题。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归类整理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面表格整理《伤仲永》一文的词语。其中多义词所抄写的几个例句和意思应该是不相同的。
词语类型 |
例句 |
词语 |
解释 |
|
一、通假字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通“” |
意思: |
|
二、古今异义 |
稍稍宾客其父 |
古义: |
今义: |
|
三、词类活用 |
异 |
意思: |
||
四、一词多义 |
父利其然也 |
然 |
意思:代词,这样 |
|
意思: |
||||
闻 |
意思: |
|||
意思: |
下面是“从先人还家”这句话的四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亲那里回家。 | B.自从父亲回到家里。 |
C.随父亲回家乡。 | D.跟着父亲回到家里。 |
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由此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外文言文阅读: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及事讫及()(2)须期乃入乃()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对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A.郭伋因为失信于那些孩子,就停止在野亭中,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
B.郭伋为了失信于各个孩子,就停止在野亭中,到期才进城。 |
C.郭伋怕失信于那些孩子,就歇宿在野外的亭子中,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
D.郭伋为了对那些孩子讲诚信,就歇宿在野亭中,到约定日期必须进城。 |
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词语
(1)水尤清洌清:_____________(2)日光下澈澈:____________
(3)俶尔远逝俶尔:___________(4)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__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 | B.斗折蛇行 |
C.似与游者相乐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原文语句回答
作者为了突出潭水之奇,首先从水声写起,用“”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接着正面描写潭水“”,然后用“,”,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清得出奇的特点。 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选文第2段主要写了潭中游鱼的情趣。其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澈,且暗示了石潭之小。 |
B.“佁然不动”写出了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描写了鱼儿的动态。在动静交替中,以鱼的欢乐反衬游人的愁苦。 |
C.选文第3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了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 |
D.选文第4段主要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①,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②闻禁中③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④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①兴:起身。 ② 比:最近 ③禁中:皇宫里。④逐:每。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诚恐自此逐夜宰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B.宋仁宗一日晨兴/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C.以备非时供应/ 前人之述备矣 |
D.比闻禁中每有索取/不求闻达于诸侯 |
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故事体现了宋仁宗什么品质?谈谈你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