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维新变法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从材料一看,概括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说明理由。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
注意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人物:

人物及编号
人物速写
①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②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③魏 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④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
⑤林则徐
民族英雄,领导了禁烟活动
⑥梁启超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著有《变法通议》
⑦李大钊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⑧曾国藩
创建“湘军”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他们各属于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每一类两人,不用写人名,只写编号)。(8分)
(2)概述四派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12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2分)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①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②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③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⑤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⑦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⑧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材料一标有序号的八句话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只需写出答案对应的序号即可。)
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截至2010年,中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派出教师3000余名,注册学员人数达30万。英国在2012年增长到20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此外,还有20多所大学在“排队”申请希望能早日开设孔子学院。——摘自新华社报道
(4)从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图注:

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高高翘起。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全球通史》
材料三 因为您是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
(1)材料一所体现出的思想及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指什么?(6分)
(3)材料三所体现出的思想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8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
——选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
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态度。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除《论十大关系》之外还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 “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