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从材料一看,概括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说明理由。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
注意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至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和居住人口都超过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 ,进行深加工,吸引着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 ·王莽传》
(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7月13日至7月30日,国际足联决定在乌拉圭举办第一届世界杯。但在临近开幕的2个月,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申请参与比赛。后来经过雷米特(Jules Rimet)会长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四支欧洲球队——法国、比利时、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于6月21日从欧洲启航,途经好望角并于29日抵达里约热内卢,在那里他们与巴西队汇合后重新起程,终于在7月4日来到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材料二
届数年份举办地参赛球队数
1 1930 乌拉圭 13
2 1934 意大利 16
3 1938 法国 15
5 1954 瑞士 16
9 1970 墨西哥 16
12 1982 西班牙 24
15 1994 美国 24
16 1998 法国 32
19 2010 南非 32
20 2014 巴西 32
——《足球简史》
材料三比赛结束了,比赛结束了。第二十届世界杯的冠军已经产生,德国队他们在1990年之后,时隔24年之后再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德国队本届比赛的踢法充分的发挥了团队的战斗力,他们每个位置分工合作,既要精诚团结,又要独当一面,每个个体的队员都有出色的专项位置技术,同时,他们和周边的同伴也能够产生高效的呼应,建立在完备的个人能力上的高效团队足球,他们几乎把每个人都融入了集体,无法找到明显的漏洞,这样的作战模式就如同一架精密运转的的机器一样呼啸而来,所向披靡。勒夫和他的团队在简练高速的运作过程当中生产出了最佳的作品,同时德国人严谨谨慎的性格也为这种踢球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可能有些人不喜欢德国队踢球的特征,但是你无法不佩服他们,德意志战车真是名不虚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世界杯欧洲球队参赛不积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杯参赛球队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这支德国队的技战术特点。分析这种技战术特点的推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三五”(1966—1970):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概括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1900年12月24日),张之洞写信给新任浙江按察使世杰,随信赠送其《劝学篇》:
“附上拙作《劝学篇》□部,此书成于戊戌之春。其时因末流波靡,邪说纷出,大有犯上作乱之忧,又以迂谬书生,食古不化,亦将有神州陆沈之祻。爰酌中持平,抒其管见,冀杜横风,而弃迂说。乃未及数月而康党逆为乱阶,驯致今年,而拳匪又开巨衅,各执一偏之谬论,遂致大局之几危,不幸言中,可为浩叹。”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邪说”“拳匪”各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