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北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于其址 |
B.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
C.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 |
D.有碑仆道,其文漫(模糊)灭 |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有怠而欲出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下列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当其欣于所遇 |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D.不能喻之于怀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有生命力?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