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1)第二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情景,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祖国土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砂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A.“牙齿间的砂砾”、脚下的“灰尘”同开头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构成尖锐对比,说明“祖国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贱。
B.诗人说“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因为它太卑贱了,不值得带在胸口。
C.诗人将万千感情都凝缩在一句质朴、亲切的称呼中:“自己的土地。”
D.诗人的感情因质朴而更加真挚,因真实而更显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答:
  
请揣摩诗歌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其情感发展的脉络。
答: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对上阕第三句(即“不管……宽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下列对诗人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原来的意思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时光流逝之快。

在“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句诗里,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及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问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罢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破纸窗间自语”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 (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