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某化工厂的废碱液(主要成分为Na2CO3、还含有少量NaCl,其它杂质不计)和石灰乳(氢氧化钙的悬浊液)为原料制备烧碱,并对所得的烧碱粗产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和测定。
【粗产品制备】
(1)将废碱液加热蒸发浓缩,形成较浓的溶液,冷却后与石灰乳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制得NaOH粗产品。
【粗产品成分分析】
(1)取适量粗产品溶于水,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粗产品中一定不含有 ▲ ,理由是 ▲ 。
(2)该小组同学通过对粗产品成分的实验分析,确定该粗产品中含有三种物质。
【粗产品含量测定】
Na2CO3含量的测定: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取20.0g粗产品,进行实验。
【说明】①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②E装置中的饱和NaHCO3溶液是为了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发生
的反应为:NaHCO3 + HCl = NaCl + CO2 ↑ + H2O。
(2)操作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
②打开弹簧夹C,在A处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③称量G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C,慢慢滴加浓盐酸至过量,直至D中无气泡冒出;
⑤打开弹簧夹C,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⑥再次称量G的质量,得前后两次质量差为4.8g。
(3)问题探究
①F中的试剂应为 ▲ 。
②B装置的作用是 ▲ ,H装置的作用是 ▲ 。
③若没有H装置,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 ▲ (填“偏大”、“偏小”、“不变”)。
事实上20.0 g粗产品只能产生4.4 g CO2。请你仔细分析上述实验,解释实验值4.8g比正确值4.4 g偏大的原因(假设操作均正确) ▲ 。
(4)数据计算
根据正确值4.4 g可求得粗产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
NaOH含量的测定:
该小组同学又另取20.0g粗产品,逐滴加入20%的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质量为73 g,放出CO2 4.4 g(不考虑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求原粗产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小明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然后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采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回答:
(1)该装置图中存在着明显错误,请你找出其中的两处错误
①。
②。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答一条即可)
。
(3)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得到了纯水!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可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日常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X的数值是,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填编号)。
①核电荷数②相对原子质量③电子层数④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中的,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 关系密切。
(2)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g |
(3)写出下图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该装置中导气管上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漏斗颈的下端管口,若能观察到现象,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4)甲、乙、丙都是常见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甲和丙都可以作燃料,乙和丙中所含的元素种类相同。乙能引起“温室效应”,则乙的化学式为;甲转化为乙的途径有多种,写出通过置换反应的方式甲转化为乙的化学方程式为。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乙、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
(5)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现用50t含80%氧化铁的赤铁矿石最多能冶炼出
多少吨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