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
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胜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依据材料三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
(3)材料四中的两幅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图二所示现象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英]约翰·洛克《政府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上述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3)上述材料都提到“上帝”,试分析其各自的意图。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概括两次改革各有何特征。
(4)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建人在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港后,便与广东商人合作,参与公行贸易,共同分享在中外贸易中所获得的巨额利润
香港开埠以后,来港经商的福建人亦逐渐增多,他们多经营家乡土特产转口、售卖药材和船务,并集中于港岛中上环的文咸东、西街,永乐东、西街一带,又称南北行街。
香港开埠所产生之影响,使闽商过去依赖澳门转移到依赖香港去扮演中介角色。1871年,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和上海之间的电缆,翌年该公司将电缆分为两段,一段由上海到厦门,另一段由厦门到香港,从此往来港沪两地的讯息经过厦门传送,间接刺激了厦门对外贸易的发展。加上来往香港、厦门、上海交通航线逐渐发展,香港厦门的贸易额亦随之而增加,香港遂成为出口福建茶叶的重要中转地。
材料二起源于福建金门,由陈国梁、陈世望父子在日本长崎经营的泰益号,在二十世纪初崛起,成为活跃于亚洲的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商号。在泰益号的交易网络中,绝大部分与之买卖的人都是福建商人,对自我族群的依赖性极高。从现存的资料显示,于1920至1930年代与香港交易的华侨商号几乎全由福建人经营,并且都是旅港福建商会的成员。
材料三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推行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香港虽被认定是发展商贸的一个重要基地,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取得满意成绩,相反日本于香港开设的商号先后一一倒闭。当时日本驻港领事铃木充美曾归纳日本未能成功拓展香港市场的原因:第一,香港的华商团结力极强,外人无法插进;第二,在港日商欠缺足够的资本,容易倒闭;第三,香港的华商通过在日本的华侨直接与日本的制造商联系,因而不需要在港的日商作中间之交涉。
材料四福建商人……比较融入当地社会,与本土妇女结婚,维持“多头家”:在移入当地社会后,与当地统治者合作,如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澳门的葡萄牙人、巴达维亚的荷兰人,福建人于海外各地甚可称得上是“商业合作群”……闽商得到曾打击元朝势力的巴斯和阿拉伯商人协助,他们虽然逃亡东南亚,但在闽南留下他们的后裔,由于能够融入当地社会,对日后福建海外商网的恢复有极大之帮助。
——李培德《香港的福建商会和福建商人网络》
(1)福建商人“参与公行贸易”反映了清政府当时推行什么政策?简要指出该政策实施的目的及其影响?(7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福建商人发展的相关信息。(1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促成福建商人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福建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福建商人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精神。

(24分)在过去300年里,经济现代化如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下表均摘自《2005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述了经济现代化的六次浪潮。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经济现代化首先从哪国开始?(2分)试从政治、经济、科学及思想四个方面论述第一次经济现代化浪潮首先发生在该国的原因。(8分)
(2)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兴起时世界政治格局怎样?(2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6分)
(3)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起步的基本原因有哪些?(6分)

(28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8分)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