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得上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1)请利用上述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
①选择合理的装置连接: → → (填字母编号)。
②选择所需的试剂: (填字母编号)。
a.固体氯化钠 b.固体二氧化锰 c.浓硫酸
d.浓盐酸 e.稀盐酸 f.溴化钠溶液
③实验现象及结论: 。
(Ⅱ)电极材料由Ni(OH)2、碳粉、氧化铁等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由于电池使用后电极材料对环境有危害,某兴趣小组对该电池电极材料进行资源回收并制备NiSO4·7H2O晶体,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①NiSO4易溶于水,Fe3+不能氧化Ni2+
②某温度下一些金属氢氧化物的KSP及析出理论pH如下表所示:
M(OH)n |
Ksp |
pH |
|
开始沉淀 |
沉淀完全 |
||
Al(OH)3 |
1.9×10-23 |
3.43 |
4.19 |
Fe(OH)3 |
3.8×10-38 |
2.53 |
2.94 |
Ni(OH)2 |
1.6×10-14 |
7.60 |
9.75 |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数据判断操作2依次析出的沉淀I是 沉淀II是 (填化学式),pH1 pH2(填“>”、“<”或“=”);
(2)操作1和操作2所用到的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为 。
(3)“调节pH为2-3”的目的是 ;
(4)NiSO4在强碱溶溶中用NaClO氧化,可制得碱性镍镉电池电极材料——NiOOH。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CO2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为;质量比为;原子总数之比为;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之比为。
(2)已知N2、C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共12.0克,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72L,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原混合气体中N2、CO2的体积之比为。
(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应用或现象
②小苏打与烧碱溶液的反应
②稀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
(2)根据下列离子方程式,各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Ag++Cl-=AgCl↓
②CO32─+ 2H+=CO2↑+ H2O
在K2Cr2O7 + 14HCl="2KCl" + 2CrCl3 + 3Cl2↑+7H2O反应中,_________元素被氧化,_________是氧化剂,还原产物是,电子转移的数目是_________。
①空气②氯气③氢氧化钠④熔融状态的硝酸钾⑤铁⑥葡萄糖⑦硫酸溶液⑧氯化铁溶液⑨酒精⑩硫酸铜(将序号填入下面划线中)
在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能导电的是_____ 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属于盐(包括盐溶液)的是__________。
甲、乙两同学为探究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
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执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
现象 |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红棕色并逐渐消失 |
打开弹簧夹,通入![]() |
|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中白色沉淀是。
(3)C中液面上方生成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乙同学认为是白雾(硫酸酸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同学在原有操作之前通一段时间,目的是。乙同学在A、B间增加盛有饱和
溶液的洗气瓶D,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各自进行实验,B中现象:
甲 |
大量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
乙 |
少量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不必配平)。
(5)若将(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联合试验,发现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