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流浪的本义
余秋雨
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
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条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
这条大街是逛不厌的,我先是和伙伴们一起逛,不过瘾,再独个儿慢慢逛,逛完,再急急地拉伙伴们去看我发现的好去处。
这里,不分当地人和外来人,不分西班牙人和外国人,不分东方人和西方人,大家都是流浪者,因此也不分严格意义上的卖者和买者。这种浑然一体又不相识的气氛,让人迷醉。所有的卖家多半不是真正的商人,是昨天和明天的行者,只因今天缺钱,便在这里稍稍闹腾。主要不是闹腾资金和商品,而是手艺和演技。和艺术衔接在一起,大街光鲜夺目,绝招纷呈,就像过节一般。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规范,在这里出现的一切,必须干净、文雅、礼貌、美观,不涉恶浊,不重招徕,绅士风度,君子作派,自尊自爱,心照不宣。这就使它与我们常见的喧闹划出了界线,具备了国际旅游素质,让人每一步都走得放松,走得自在。
这些特点,在我看来,全都体现了世间优秀流浪者的素质。他们的溶化本领,谋生能力,开阔心境,自控风范,物化为一条群体人格的长廊,熙熙攘攘。其实,这也是一切远行者的进修学校。
我一直认为,除了少数逃罪人员和受骗人员,正常意义上的远行者总是人世间比较优秀的群落。他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以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精神贮备,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据我自己的经验,几乎没有遇见过一个喜欢远行的现代流浪者是偏激、固执、阴郁、好斗的。反之,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连谁扛行李、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散。流浪,一个深为他们耻笑的词汇,却又谈何容易!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因此,在我眼中,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流浪者大街,也就是开通者大街,高贵者大街。
流浪者大街的东端直通地中海,逛街劳累后我想吹吹风,便向海边走去。
海边是一个广场,中间有一柱高塔,直插云端。高塔底部,有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尔女王的雕像,他们坐姿端庄,神态安详,一副指挥若定在做大事业的模样。说是底部,人们还须仰视。仰视完他们再抬头,分明看到在高塔的顶部,还有一尊立像。这会是谁呢?连堂堂国王和女王都在那么低下的部位守护着他,侍候着他,难道他是上帝吗?
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我立即猜出来了,只能是他,哥伦布。一问,果然。这座哥伦布高塔,正与流浪者大街连成一直线,那么,这位航海家也就成了大街上全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或者说,他是这里的第一流浪者。其实岂止在这里。他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浪者。
他发现了一片大陆。想到这里我豁然领悟,什么是流浪的本性。哥伦布表明了: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这也是流浪者大街的宣言吧,有他在前方,我们集结了。整条大街成了他的追随,于是大街也进了雕塑,成了主塑背后的行为艺术。
(有删节)
流浪者大街体现了巴塞罗那这座城市“流浪”的主题,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条概括流浪者大街的特点。
“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连谁扛行李、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散。”这里,作者记述了一些“书斋文人”的表现,在行文中其作用是什么?
“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从描写角度,简述其表达效果。
文章题为“流浪的本义”,那流浪的“本义”是什么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清 远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调 查
“让孩子留守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其实我们也知道父母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会带来负面影响,但这是痛苦无奈的选择。”家住英德市大湾镇某山村的陈有强夫妇感慨良多。他家有1个12岁的儿子和1个8岁的女儿。由于家里田地少,除养几头猪外基本无其他副业收入,在小女儿断奶后,就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抚养,夫妇俩到了深圳打工,一干就是7年多。每半年夫妻俩才轮流回家一二天。7年过去了,夫妻俩好不容易挣到了几万元,去年回家盖起了新楼,并添置了一批家用电器,令村里人很是羡慕,可谁知他夫妻俩心里的痛:由于他俩长年不在家,两个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似乎都很陌生,大儿子经常逃学,小小年纪学会了抽烟饮酒,更甚的是,去年底在个别小混混的唆使下竟然干起了偷电缆的勾当……“真是得不偿失啊!”陈有强感叹道。“我们也多次想把两个孩子带到深圳来一起生活和读书,但昂贵的借读费和各种学杂费令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特区的屋租贵,7年来我们一直住集体宿舍,没想到孩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下了决心,夫妻俩再干半年就辞职回家乡的县城打泥水工,以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留守儿童的“缺”与“失”
多年来从事妇女儿童权益工作的清远市妇联干部朱寿娣说,由于留守儿童有的半年甚至一二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长期的分离使这些孩子几乎失去了享受父爱母爱的权利,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疏离。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外辅导“失缺”。留守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据连南瑶族自治县某小学的李校长介绍,该校230名学生,留守学生有105名,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靠后。也许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有的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没动力。二是思想状况不佳。据清远市妇联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造成性格放纵、随意,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想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其要求,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一些出外打工的父母,挣不到什么钱,导致其孩子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及购买课外书籍,这部分孩子思想比较封闭,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孤独心理渐强。隔代监护和亲友代管,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常常使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个别严重者还会有自闭症。
大龄留守女孩受到性侵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留守儿童的安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据清远市公安部门反映,近年来该市发生的多起被拐卖儿童案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此外,大龄留守女童的性侵害问题也时有发生。该市某中学1名13岁的女学生,父母均在外打工,一次晚自修回家路上被本村一男青年强奸后,因屈辱害羞不敢向爷爷透露,直至怀孕快生产时才被发现;另有某中学3男3女的初中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住偏僻山村,年纪较大的1名男学生家中只有1个盲眼的老奶奶,因没人管束,节假日无聊时,经常邀其他5名男女同学到家唱歌、跳舞、抽烟、喝酒,最后发展到3男3女同吃同睡混居的地步。一些离校大龄留守儿童更是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是的状态,也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
(选自2008年3月31日《南方日报》,记者:梁有华,特约通讯员:唐春梅;有删改)
19、为什么说“让孩子留守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请根据第一段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0、结合文义,概括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21、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亟待社会关注,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预测,你认为怎样才能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8题
最后一趟生意
这是一个战火和硝烟密布的国家,有一次轰炸结束以后,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出现在沙漠上空。
哈伊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这天正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使,道路的两旁,处处可见坐满外国士兵的坦克车。哈伊边开车边在心里咒骂:“该死的战争!”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集市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哈伊转头看看驾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让他感到欣慰,他自言自语的说:“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我把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旁停着不少坦克,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旁。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哈伊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剩下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来?到哪里去?”
哈伊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不太流利的回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
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问道:“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很快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神情挺满意,他看到了车里的相框,问:“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大。”
哈伊看了看那外国士兵,仍然微笑的回答说:“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了,我不想干了。”
那个士兵大概是很久都没遇上对他微笑的本地居民了,所以他的心情不错,靠在车窗上,说:“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放心的回来开车了。”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士兵摇摇头,说:“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他忽然想起什么,问:“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哈伊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士兵,还有他身后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哈伊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哈伊按下了引爆炸弹的按钮。
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6.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 “最后一趟生意”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


17.相框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你如何看待哈伊的自杀性袭击行动与外国士兵对哈伊的亲切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大学文化的力量尹明华
①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和加以欣赏的。共处于一种比较的环境,不同文化相互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并且,自我演绎和深入创造的理由朴素而充分。因此,无论是未名湖畔的思想,还是水木清华的理想,或是旦复旦兮的梦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人在心仪已久之际又可以进行选择。这是大学文化的魅力!
②大学精神究竟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力量?
③大学造就了许多文明的知识先驱,缔造了许多让人景仰的思想的丰碑。能够接受各种出色思想的熏陶,经常聆听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诲,无疑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重要的人生过程。但是,勤奋的背诵、惊人的记忆和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并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纷繁社会现象的应对,对复杂现实关系的处理,往往取决于某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比选换乘。这种把握思考的能力,是我们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获得成功的利器。为此,今天我们感谢大学,不仅仅是我们获得的记忆中关于思想容量的规模性存储,而且是一种始终拥有的自我判断的价值情思和独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④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书本的海洋。大学不仅培育了我们求知的兴趣,还催生了我们对书籍忠贞不渝的情感,使我们甘愿与书籍结为伴侣从而摆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独。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会被淘汰,而我们对书籍的兴趣绝不能丢失。如果有人认为在大学里接受的知识已经可以受用终生了,而不必在走出校门之后继续保持求知的状态,那么几乎可以断言,这将会遭遇平庸苍白而难有事业建树、甚至几近失败的人生。二百年前的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黎曾经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因为拥有多元的求知选择,或者能够以娱乐替代求知而会放弃读书,没人读书也就没有人写书,这样,文化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在许多时候有许多人花费许多精力读许多书,把读书视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应该被视作是一个社会、一座城市极为珍贵的兴旺向上的文化形态。为此,今天我们感恩于大学,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赐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对知识的热爱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⑤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想象力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为许多受教育者提供了想象的灵感,知识在这里被赋予想象力的传授。为此,大学既不缺乏相同的观点去抚慰疲惫的心灵,又时常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去刺激缺乏活力的思维。从文化的立场看,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才不会是纯粹的知识。知识作为个人技能,才能激发创新诉求;作为社会建构,才能引发创新冲动;作为话语叙事,才能充盈创新特质。运用想象力去辨察事物,事物将不再是纯粹的事物,它被赋予产生丰富思考和进行改造的全部可能。为此,今天我们感念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获得的职业化知识教育,让我们知道许多“是什么?”,而且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内心深处从此被唤醒的、并且可持续产生的创造性智慧和生活的激情。
⑥古往今来,有许多人生理想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理想的正确,而是理想者使用手段的正确。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早就说过,大学不能保证培养出名人天才,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正确地运用手段和运用正确的手段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因为比起其他社会机构,大学是传授人才必需的技术手段的专业领地。然而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追求,又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使个人成就获得社会本质认可并能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为此今天,我们感怀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人生理想的壮观与崇高,而且是那每一次让我们有可能产生链接理想与现实捷径的重大发现。
⑦大学,是社会的一面旗帜;大学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圣洁光环;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在她时时被我们触摸的深层温度的表层,还可以有以下通俗浅显的表达:
⑧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一种深远巨大的影响;一种兼容并收的氛围;一种穿行时空的光芒;一种刻骨铭心的境界;一种运行人生的能力;……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大学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向每个人传递了文化力量。
B.不同文化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是因为它们有自身的不同优势。
C.只是学会勤奋的背诵,拥有惊人的记忆和能够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是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D.根据赫胥黎的预言,在当代,文化还没有消亡是因为娱乐化时代还没到来。
E.从文化的立场看,如果不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只是纯粹的知识。
F.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是训练人拥有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
13.下列各项不属于大学教会我们的是
A.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B.阅读鉴赏的能力
C.职业化知识
D.人生理想
14.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引用赫胥黎预言的作用是什么?

15.根据文章的③-⑥段,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出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题。
骆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从前常喜欢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一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拘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藉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遥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我国著名文学家,1949年移居台湾,1987年11月在台北逝世,终于未能实现"回来看看"的宿愿。
作者笔下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
第四段中写到,"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用了"人地不宜",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第五段中"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说"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吸引自己的只有动物园里的一个茶馆和一只骆驼,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冷落之感。
B.第二段写一些人喜欢看猴子、狮子等动物,与自己喜欢看骆驼形成对比,批评这些人缺乏同情心,体会不到这些动物被关在笼中的悲哀。
C.文章结尾说"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说明作者认识到骆驼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又无可奈何。
D.本文前半部分多为描述,写得较浅较实,后半部分多为议论,写得较深也较虚。文字深浅相成,虚实相生,极有章法。

E.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骆驼的外形,勾勒出骆驼的精神,而且沟通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题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C.作品用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对照,意在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 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19. 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20. 看到小孩欺辱 “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21. 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些表明了“年轻的鹰”有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