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1)         技术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
(2)从图中可以看出HAT培养基具有       作用。
(3)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主要的优点是         
(4)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既具备骨髓瘤细胞无限         特点,又具备淋巴细胞分泌的
         特点,经过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
         ,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在小老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中或从小老鼠腹腔的      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
(5)淋巴细胞是由动物体         中的         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培养基成分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KH2PO4 1.4g
Na2H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 1.0g
琼脂 15.0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1)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筛选 目的菌 ,这种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 尿素 葡萄糖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 为目的菌提供氧气
(3)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 涂布平板(划线) 的方法接种,获得 单菌落 后继续筛选.
(4)下列材料或用具中:①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②玻璃棒、试管、锥形瓶和吸管;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灭菌的是①②;需要消毒的是.(填序号)
(5)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①②③(填序号).
①由于土样不同②由于培养基污染③由于操作失误④没有设置对照
(6)在该实验中,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pH的变化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所依据的原理是 微生物产生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pH升高 .所用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指示剂 ,若尿素被分解,则培养基变成红色.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下面是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过程,请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代谢类型为 异氧需氧型 ,应从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取土样.
(2)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 尿素为唯一氮源 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并加入 酚红 指示剂进行鉴别.
(3)若取土样5g,应加入 45 ml的无菌水配制成稀释10倍土壤溶液.因土壤中细菌密度很大,需要不断加以稀释,配制成如图所示的不同浓度的土壤溶液.取样稀释前,一定要 摇均 以减少误差.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吸取0.1mL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上,用 涂布器(玻璃刮刀) 将菌液铺平.这种接种方法称为 稀释涂布(平板)法
(4)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具有 红色环带 (现象)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 105或106倍的稀释比较合适.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106 107
菌落数(个) 500 367 248 36 18

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氮肥且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尿素只有通过土壤中某些细菌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某同学要分离出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尝试进行计数,培养基配方如下:
K2HPO4 NaCl H2O葡萄糖尿素酚红琼脂
0.12g 0.12g 15mL 0.025g 2.0g 0.25mg 0.5g
(1)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合成 脲酶 ,该种细菌在生态平衡中起到什么作用? 参与了氮循环(或维持氮平衡) .写出细菌分解尿素的方程式
(2)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同学能否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 不能 (能/不能),原因是 琼脂是未被纯化的混合物,内含一定的含氮化合物,尿素不是唯一氮源,不能选择出只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3)分离得到分解尿素的细菌后,如果要扩大培养,则应选择 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使用 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计数.计数过程中,下列哪种行为会影响计数的准确性 A

A.计数时直接从静置培养的试管底部取培养液进行计数
B.如果方格内微生物细胞数量多于300 个,培养液先稀释后再计数
C.如果微生物细胞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
D.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4)为了提高尿素肥效,可以将分解尿素的酶和尿素混合,制成“加酶尿素”.为了提高“加酶尿素”中酶的利用率,可采用 固定化酶 技术.

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或提取某种物质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图1所示为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流程图.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 所含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发酵过程中应定期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原因是 发酵不同时期亚硝酸盐的含量发生变化 .发酵过程中应及时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及时检测以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 比色法
(2)如图2表示柠檬精油的提取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的A、B、C分别是 石灰水 相当于柠檬果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纳 过滤
②提取柠檬油不采取水蒸气蒸馏法的原因是: 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年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相同量的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图.请问:

(1)实验中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 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在腌制过程中,会出现坛中溶液量增加,这是由 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2)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乳酸菌 ,用水封坛的作用是 提供无氧环境
(3)该小组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说明理由: 应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4)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 比色法 ,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 玫瑰红 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5)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 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