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柏拉图分别是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虽然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但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和柏拉图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
(2)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两者治国主张有何不同?又有何相同的本质特征?
(3)两者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都无法实现?对此你有何认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始终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其中之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据此回答:
(1)(右图为“丞相之印章”封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其中,丞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朱元璋曾下令“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丞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凌迟处死。”他下这道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终明一代,虽没有丞相之名,但却仍然有人有丞相之实,这主要是指明代什么机构中的人?该机构最初由哪位皇帝设立?
(3)右图为军机处值房。该机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皇帝设立?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它的设立有何影响?
(4)宋朝以前,丞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下是一位高中学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由于这位同学平时学习历史不够认真,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处错误。请你在出现错误的地方划上横线,并将你改正的内容写在右边相应的地方。(要求至少能指出并改正八处错误,每指出一处得一分,改正一处得一分,共16分)
伟大的长征错误改正:
1934年秋,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百万大①
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 ----------------------------
由于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经过一②
年的苦战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 -----------------------------
略转移。1935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8万多③
人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中 ----------------------------
共中央在四川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④
批判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朱德的 ------------------------------
军事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⑤
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
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⑥
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正确巧妙 ----------------------------
地指挥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⑦
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延安,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
一年后,红一方面军又与红二、三方面军在甘肃会⑧
师,长征胜利结束。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随之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关于当前世界政治形势,有人认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迈进;也有人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愈益明显,世界正向单极化方向发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用史实和事实说一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1)分别举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另外两位思想家。
(2)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
(3) 两国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那些严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