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论述道:“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帝国权力的强化”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 )
| A.法国寻求安全保障 | B.战胜国实施民族自决原则 |
| C.战胜国展开军备竞赛 | D.战胜国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
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这说明启蒙思想家
| A.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 B.忽视理性思考对未来的影响 |
| C.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 D.认为理性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
明朝末年,李贽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人辛苦勤劳、甘愿承担风险,问“商贾亦何可鄙之有”,他肯定商人的权利欲,并宣扬功利主义,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私心,而私心是符合道德的。这一思想出现的根源在于
| A.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 | B.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
| C.传统道德观念受冲击 | D.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 |
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 A.格物致知 | B.先理后气 | C.心即理也 | D.理气同源 |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
| B.血缘政治逐渐被取代 |
| 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
| 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 A.隋朝中书省 | B.唐朝门下省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