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也有“民主”。最早提及的是《尚书》: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大意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为民之主:而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之主。
——金观涛、刘青峰《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说道:“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中。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其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杰出人物杰斐逊写道:“我认为有必要吸取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正直的管理国家的唯一方法。”对十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
——马隆《杰斐逊及其时代》
(1)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民”分别指什幺?
(2)概述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并扼要指出伯利克里提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3)据材料三,归纳杰斐逊的主要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雅典民主与美国民主的本质区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这个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
材料三 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
材料四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分析马克思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我们可从中学习马克思怎样的治学态度。(8分)
(2)材料二、三都否定了太平天国,各自的依据是什么?(4分)
(3)与前三则材料不同,材料四是如何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3分)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
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