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牺牲: (2)衡: .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劳其筋骨劳:(2)所以动心忍性所以:
(3)若虽长大若:(4)於是信孰视之孰:用竖线“∣”给下列句子断句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士然后知生于忧患 |
B.劳其筋骨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人多厌之者 |
D.人多厌之者众辱之曰 |
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根据【甲】文的论述,结合【乙】文的叙述、描写,请你猜想一下,韩信将来能否担当大任?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躬耕于南阳()猥自枉屈()
亦可以止矣()固轻其主()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①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②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③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越国以鄙⑤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⑥而夕设版⑦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⑧其西封,若不阙⑨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⑩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注释】①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②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③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④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⑤鄙:边邑。这里作动词。⑥济:渡河。⑦版:筑墙;⑧肆:扩张⑨阙:使...减损⑩敝:损害。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A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夫晋,何厌之有?
B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②以其无礼于晋,
C ①问:“何以战?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D ①登轼而望之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②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④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划出两处。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下列各项叙中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篇文章都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甲文中曹刿论战主要靠战前准备和战争时的谋略,而烛之武退秦师主要靠外交。
B 甲文内容中对战争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这样不利于表现曹刿的“远谋”。乙文中“退秦师”的前因后果,简略交代,有利于集中笔墨突出烛之武形象。
C乙文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这段说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其绝妙之处整个说辞没有一句是站在郑国的利益上替郑国着想,而是处处站在秦国的利益上替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君。
D两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甲文中曹刿深谋远虑,富有政治、军事才能;庄公虽平庸却不是一个昏君;乙文中烛之武深明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郑伯能引咎自责,从谏如流,善做思想工作。甲文中曹刿是“乡人”的身份,乙文中烛之武是“养马官”的身份,然而二人都能在国家危难之时力挽狂澜。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启示。
(一)满井游记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③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指出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冻风时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B.始知郊田之外∕始一反焉 |
C.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D.娟然如拭∕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翻译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作者在第②段写游满井时,先总写了满井的春色,接着用生动的比喻“”写了自己的心情;在描写鸟、鱼时,用“”、“”的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鱼富有人情的乐趣,从而衬托作者游满井时的心情。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写北国早春没有春天的气息,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暗示出渴望出游的心情。 |
B.文章第②段是写满井景色特征,接着对之进行详细描写,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 |
C.本文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因天气奇寒久未出门,游览满井时抑郁沉闷的无奈心情。 |
D.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下列对划线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自劳军劳:慰问犒劳 |
B.使人称谢谢:感谢 |
C.军中不得驱驰驱驰:策马疾驰 |
D.居无何居:停止 |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军细柳\军中闻将军令 |
B.以备胡 众妙毕备 |
C.军士吏被甲、流血被面 |
D.天子且至 年且九十 |
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周亚夫之君严明、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品质。 |
B.皇帝两次“不得人”军中的矛盾冲突凸显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
C.皇上也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因为,他善于用人。 |
D.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
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