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於太妃前。
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又从攻祖郎於陵阳,太史慈於勇里。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征江夏,还平鄱阳。策薨,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
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
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脩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居处服饰,於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
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吕范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策见而异之异:认为与众不同
B.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候:情况
C.讽县掠考范讽:讽刺
D.策或料覆或:有时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范“忠诚”的一组是( )
①   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
②   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
③   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
④   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
⑤   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
⑥   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范投奔孙策后,孙策派他到江都迎接太妃,而徐州牧陶谦却把他当做了袁氏的奸细,进行了严刑拷问,后吕范的门客救回了他。
B.吕范跟随孙策跋山涉水,不怕危险艰难,所以孙策把吕范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后他又跟随孙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C.刘备来见孙权,吕范秘密请求扣留刘备,但孙权没有听从这个建议,后吕范跟随孙权打败关羽,被授任为建威将军。
D.孙权年少时,吕范做财务主管,孙权私下向他索要未果,所以当时孙权怨恨吕范,而等到孙权执掌政事时,才认识到吕范的忠诚,对他加深信任重用。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居处服饰,於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
译文:                                                            
(2)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译文: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4—7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庵居:住茅屋
B、、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阳:通“佯”,假装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生气地,气愤地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6、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7、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⑵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4—7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庵居:住茅屋
B、、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阳:通“佯”,假装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生气地,气愤地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6、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7、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⑵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胸有仁德,胸有国家,要注重仁义。

(2)从上面选段内容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3-5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人如恐不胜胜:尽 B.臣死且不避且:尚且
C.若入前为寿若:假如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责备
4.下列对各句加横线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欲关中 ②项伯杀人,臣之 ③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沛公霸上 ⑤范增数项王 ⑥常以身蔽沛公 ⑦交戟之卫士欲不内 ⑧吾得事之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沛公安在
C.夫晋,何厌之有D.群臣侍殿上者
6.翻译下面句子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今絷者从,而捕未已。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A.
B.
C.
D.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