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2%提高到11.8%。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上和保障投入2 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加24%,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提高到22%。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了实惠,以至于人们将中央财政预算成为“民生财政”。
根据经济常识知识,回答: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4分)
(2)为什么说中央财政预算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6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社会要求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呼声强烈,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尤其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的新目标的背景下,为收入分配的完善将起到助力作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其中,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近年来,Y市政府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文化民生。2012年起,该市开始实施“文化惠民三年工程”,每年由市财政下拨1000多万元为居(村)委会配送图书、乐器、健身培训等文化资源。文化资源配送流程见下图:
(2)结合文化资源配送流程图,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参与文化民生项目的决策的意义。
材料三中国的城镇化率在逐步提升,但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3)联系材料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莫言“一诺”,让几代中国人“梦”想成真!莫言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高密市东北乡曾让他经历饥饿、焦虑、精神匮乏,但也让他找到了叙述根基与精神家园。莫言从小接受的“民间叙事教育”——听老人讲故事赋予了他天马行空、古灵精怪的虚构能量。因此,一旦遭遇当年以马尔克斯为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即折叠变形为颇具东方色彩的“魔幻先锋”。莫言的想像力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称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4)结合材料四,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予我们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目前的文化发展、文艺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是,文化的创新力不足,商业功利主义气息太浓,把文化、文艺只当作赚钱的产品来做,真正体现文化、文艺的正能量和接地气的作品太少……“接地气”成为国际文化竞争态势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词。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推出的一档“现象级”节目,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热捧。该档节目既有亲子关系、儿童成长、父亲责任等天下普适性关注点,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同时还创新地采用了国外的真人秀形式,通过星爸萌娃常人化的表现,让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完全沉下心来,在慢节奏的节目中细细品味浓浓亲情。真诚、独特、走心、接地气、适合全家观看也是该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
(1)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请从社会历史的主体角度论述文艺创作如何才能“接地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期,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引发了网友的广泛争议,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
赞成者以为:“大学是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汉语对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意义不是很大,还不如多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将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无须大惊小怪。”“即使是上了四年大学汉语课,也不一定能学到什么东西,也不—定感觉到它对自己有什么积极影响。”
反对者认为:“学习大学汉语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理工科学生搞科研,泡实验室,忽视文学,不利于提升道德文化修养。”“现在网络、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学语文,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关于是否取消大学汉语课的争论折射出网友的价值判断。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作出分析。
(2)看待问题应坚持全面的观点,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于2013年11月26日从军岛某军港起航开赴南中国海。航母这次远航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长时间跨海区的航行,对有关设备的性能进行连续工作情况的检验,对部队整体训练水平进行考验和锻炼。另一更高层面的目的是编队协同、指挥试验与训练。辽宁舰自交付海军来,先后完成了航载战斗机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以及复杂气象连续起降条件下等试验与训练。而此次的编队远航训练则是中国航母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此次演练选在南海海域是因为南海的气象、水文环境相对复杂,便于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及早形成预案,为未来中国航母到更远的海域执行任务积累经验。
材料二 西方军事学者认为,在现代战争中,被喻为“海上巨无霸”的航空母舰虽然仍将是海上作战兵器中首屈一指的“大哥大”,然而,产生于丘牛大车时代的《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在航母和核生化时代的战争中,仍然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它是一种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体系。
(1)运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运用哲学相关知识分析在航母和核生化时代的战争中为什么仍然要重视《孙子兵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考验与挑战也无处不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中国经济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面临着风险,如我国对西方发达市场体系形成不对称依赖,不断加深了我国自然资源、市场、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庞大国际热钱无序流动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跨国并购和金融风险等不断挑战我国的经济安全。
2014年5月,广东破获一起由境外间谍机关通过网络勾联策反境内人员,窃取中国军事秘密的案件,案犯李某因泄露军事秘密,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任何个人或组织胆敢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窃取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机关将绝不手软,坚决打击。
(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了怎样的思维方法。
(2)针对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安全事件,有人对中国经济安全失去信心,认为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堪忧,安全的中国经济已成为过去时。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增强人们对中国经济安全的信心。
(3)国家安全就像空气和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怎样共建安全中国呢,请贡献出你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