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的自由,要保障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记》
(1)归纳材料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影响。
(2)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有何积极作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废奴派领袖温德尔·菲利普:“尽管林肯先生既不是废奴主义者,也不完全反对奴隶制度,但他还是同意代表反对奴隶制度的观点。他就像政治棋盘上的一个卒子,其价值在于他的位置,只要使用得当,我们就能用他吃掉马、相乃至主帅,赢得全局。”林肯:“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我们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和废奴派的最高目标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林肯。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伴随克林顿先生的论调,西方世界响起了一片“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涉有理”的鼓噪。有人甚至把科索沃战争吹捧为一场外交“革命”:“这可能是第一场不以国家利益为名,而以道义和价值观为名所发动的战争”。科索沃战争因此被树立为“新干涉主义”的典范。北约的“战略新概念”为执行“新干涉主义”使命做好了准备。北约将成为捍卫“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政治军事组织,它的军事行动将扩大到成员国范围之外……。美国还大肆宣扬它在科索沃打了一场“零伤亡”战争,不损一兵一卒。实际上,北约凭借技术优势,在科索沃打了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为了躲避炮火,北约的飞机从不敢低于l万英尺高度飞行。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南联盟军队的损失;另一方面却能把难民车队和中国大使馆当成目标。此外,还给公众制造一种错误印象,以为美国有能力“零伤亡”地取得胜利。今后美国决策者面对公众的高期望值,恐怕反而不敢贸然动武。
——《科索沃战争周年之际再论“新干涉主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索沃战争“零伤亡”的理解。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圣西门(1760 - 1825)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尖锐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弊端,指出它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实业制度,它以大工业为基础,人人都有劳动权利和义务,不受压迫和剥削;实业家委员会和学者组成的科学委员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行有计划和有组织的领导;应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造、宣传和教育实现这一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圣西门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分析圣西门的主张为什么属于空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把空想变为科学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
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1855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科举制与欧洲文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人对中国科举制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原因。(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6年10月3日,梁启超在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上的证婚词中讲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唯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材料二: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对徐志摩陆小曼婚姻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这种婚姻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