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私心(12分)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解释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辄叱遣之辄:
②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方:
③然少蕴藉然:
④若是者是:
⑤岂可谓无私乎谓: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题目。
曹玮知①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②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③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摘自《中华活页文选》)
注:①镇戎军,地名。②縻(mí),束缚。③少选,一会儿。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徒縻军 (2)玮不答,使人候
(3)玮又使人谕之 (4)人气亦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整众而归/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
B.其下忧之/吾以此取之 |
C.乃止以待之/故为贪利以诱之 |
D.不若弃之/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歇定可相驰矣。
(2)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两军对峙时,曹玮让人告诉敌军“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对方面色“欣然”,请你琢磨一下:对方心里会怎么想?曹玮心里又是怎么想?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节选自朱熹 《熟读精思》)
①[详缓]仔细从容。②[子]通“仔”。下同。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4分)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 同舍生皆被绮绣
(3) 援疑质理(4)余尝谓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既加冠 心既到矣 |
B.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才美不外见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谈笑有鸿儒 |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竹柏影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根据上下文,在【乙】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2分)
、 【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用到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两小儿辩日(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