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②,官无事③,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④也!”封之万家⑤。召阿⑥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⑦。昔日赵攻鄄⑧,子不救;卫取薛陵⑨,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⑩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齐国的一个城邑。②给:jǐ,指丰足。③官无事:社会平安无事,故官吏也清闲无事。④不事吾左右以求助:指不贿赂威王身边的人替自己说好话。⑤封之万家:封给一万家的租税的食邑。⑥阿:齐国的城邑。⑦贫馁:贫困和饥饿。⑧鄄:juàn,原是卫国城邑,后属齐国。⑨薛陵:齐国城邑。⑩誉:说好话。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1)陟罚臧否 2)以陛下平明之理
3)毁言至 4)召阿大夫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于是群臣耸惧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关于治国,两个文段表达了哪 些共同的主张或做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共同之处:
你的看法: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阅读甲乙文段,按要求答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说,游说。③养:供养之地。④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孔子齐景公(召见,接见) D.吾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蹴尔而之//所识穷乏者得我 B.是亦不可以乎//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C.今景公//学而时习之,不亦 D.孔子不受//令弟子趣驾,而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我何加焉//受地先王,愿终守之 B.景公致廪丘为养//固国不山溪之险.
C.行道人弗受//辍耕垄上 D.乡为身死不受//景公未之以行赐之廪丘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内容可概括为:孔子不受景公之赐。
B.【乙】文可作为【甲】文的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从而论证论点。
C.【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见利忘义。【乙】文中孔子的表现印证了《论语》中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D.【甲】文以议论为主,运用排比句式,语句流畅,气势充沛。【乙】文以叙述为主,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5),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5)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2)于是为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国怀乡人远者又胜也 B.今余游金沙堆中秋
C.庭下积水空明水玉盘 D.尽却童隶登焉独往远人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甲乙两文均采用了等表达方式,都用了修辞手法,甲文点染出了一个的美妙境界,乙文月下之景,恍惚中如使人进入

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