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蚊对
方孝孺(明)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本文有删节)
[注]①翣(shà):扇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童子蹴:踢 |
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
C.而尤天之太固也尤:怨恨 |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陵:超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传播 |
B.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汲汲:形容心情急切 |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待:凭借 |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势:兵家争胜的形势 |
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 |
B.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
C.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D.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令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
B.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
C.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
D.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析产与侄析:分析 |
B.穆廉得其实廉:查访 |
C.坐诉者,系狱久系狱:关押在狱中 |
D.穆治之不少贷不少贷:一点也不宽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B.因析产与侄,属于妾子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C.还,以疾卒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D.时杨荣当国 |
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比谒选,有司馈之赆②仁宗监,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经过明察暗访,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
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
D.鲁穆的儿子崇志,历任应天府尹,为官廉洁刚直,有他父亲的风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2)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3)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选自《吕氏春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堵塞 |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牲畜 |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料想 |
D.所自视之势过也。错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 |
B.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 |
C.有且先夫死者死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 |
D.为王视齐寇 |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和及其后果的一组是(3分) ()
A.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 |
B.宋王又怒诎杀之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 |
C.子无辞也 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 |
D.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
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
B.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
C.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
D.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
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断句。(3分)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① ,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泝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注]①窭(jù):贫寒。②汙:同“污”,污点。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河西尉,不拜拜:任职 |
B.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故事:旧业 |
C.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鼓吹:宣扬 |
D.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因:因此 |
下列各句,不能分别表现杜甫“放旷不自检”和“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的一组是()
A.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
B.①甫见之,或时不巾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亡走凤翔 |
C.①擢河西尉,不拜②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
D.①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②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远、湘,在飘泊中去逝。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2)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
(3)为诗歌、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言文阅读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遏春数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日:“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以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日:“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次:驻扎 |
B.疾驰薄其营薄:迫近 |
C.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按:巡视 |
D.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悛:悔改。 |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遇春数称于太祖而君幸于赵王 |
B.都督耿忠拥以见胜举匏樽以相属 |
C.帝闻之不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齐国其庶几乎 |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儿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途中,因喜峰关关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骄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多次不悦,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