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右布政使。复有言富苛虐者,帝命核举主,将坐之。既知举富者,少师杨溥也,意乃解。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
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日:“厚恕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教。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
 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病疽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除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至河南,岁饥饥:饥荒
B.权势莫能挠挠;阻挠
C.果无验,乃令致仕验;检验
D.帝慰留之,为黜毓慰:抚慰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年富为民办实事的一组是
①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 
②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
③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 
④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 
⑤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富在陕西管理粮食储备时曾上书,他管辖的地区费用大,收入步支出多,可裁减闲散多余兵员,淘汰劣等军马,奏章被采纳。
B.河南闹饥荒,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法者甚至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对年富十分信任,委任他安抚,百姓终得到安定。
C.年富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曾经因为廉洁正直得罪了一些官员,他们就罗织罪名诋毁、诬陷年富,山西参政林厚就是其中之一。
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
答:                                                                          
(2)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速下诏狱。
答:                                                                          
(3)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①臣请谒其故/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①而天下不以为暴/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①以因于齐、赵/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②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晖,字景袭。少沉敏,颇涉文史。宣武即位,为给事黄门侍郎。
  初,孝文迁洛,旧贵皆难移,时欲和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宣武颇惑于左右之言,外人遂有还北之闻,至乃牖卖田宅,不安其居。晖乃请间言事,具奏所闻,曰:“先皇移都以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诏权宁物意耳乃是当时之言实非先皇深意。且比来迁人,安居岁久,公私计立,无复还情。伏愿陛下终高祖既定之业,勿信邪臣不然之说。”帝纳之。
  再迁侍中,领右卫将军,虽无补益,深被亲宠。凡在禁中要密之事,晖别奉旨,藏之于柜,唯晖入乃开,其余侍中、黄门莫有知者。时侍中卢农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彪将军,饥鹰侍中”。迁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出为冀州刺史。下州之日,连车载物,发信都至汤阴间,首尾相属,道路不断。其聚敛无极,百姓患之。
  明帝初,征拜尚书左仆射,诏摄吏部选事。晖上书论政要:其一曰:御史之职,务使得贤。必得其人,不拘阶秩,久于其事,责其成功。其二曰:安人宁边,观时而动。顷来边将亡远大之略,贪万一之功,斯乃庸人所为,锐于奸利之所致也。愚谓数年以来,唯宜静边,以息召役,安人劝农,惠此中夏(中原)。请严敕边将,自今有戍贼求内附者,不听辄遣援接,皆须表闻。违者虽有功,请以违诏书论。其三曰:国之资储,唯籍河北。饥馑积年,户口逃散,生长奸诈,因生隐藏,出缩老小,妄注死失,收人租调,割入于己。人困于下,官损于上。自非更主权制,善加检括,损耗之来,方在未已。请求其议,明宣条格。帝纳之。
  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几十四代。晖疾笃,表上之。卒,谥曰文宪。
——节选自《北史》卷一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伏愿陛下终高祖既定之业终:终结
B.首尾相属,道路不断属:隶属
C.久于其事,责其成功责:责备
D.国之资储,唯籍河北籍:依靠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遂许冬则居南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宣武颇惑于左右之言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安人宁边,观时而动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D.请以违诏书论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给事黄门侍郎时,元晖极力劝阻宣武帝,叫他不要将都城迁回北边,不要相信奸臣的胡说。
B.任吏部尚书时,元晖卖官鬻爵,官大价高,而且他无休无止地聚敛财物,使百姓不得安宁。
C.元晖上书朝廷,主张不拘限于官阶品秩让贤臣担任御史的职务,并可让他们长期任职,宣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针对地方上利用各种奸诈方法收敛百姓的租税归入私囊的现象,元晖主张设立规定,严加检查控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世让,字元钦,雍州澧泉人也。仕隋徽仕郎。高祖入长安,世让以湋川归国,拜通议大夫。时唐弼余党寇扶风,世让自请安辑,许之,俄得数千人。复为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以拒薛举,战败,世让及弟宝俱为举军所获。举将至城下,令绐说城中曰:“大军五道已趣长安,宜开门早降。”世让伪许之,因告城中曰:“贼兵多少,极于此矣。宜善自固,以图安全。”举重其执节,竟不之害。太宗时屯兵高庶,世让潜遣宝逃归,言贼中虚实。高祖嘉之,赐其家帛千匹。及贼平,得归,授彭州刺史。
寻领陕东道行军总管,与永安王孝基击吕崇茂于夏县,诸军败绩,世让与唐俭俱为贼所获。狱中闻独孤怀恩有逆谋,逃还以告高祖。时高祖方济河,将幸怀恩之营,闻难惊曰:“刘世让之至,岂非天命哉!”因劳之曰:“卿往陷薛举,遣弟潜效款诚,今复冒危告难,是皆忧国忘身也。”寻封弘农郡公,赐庄一区,钱百万。
累转并州总管,统兵屯于雁门。突厥处罗可汗与高开道、苑君璋合众攻之,甚急。鸿胪卿郑元寿先使在蕃,可汗令元璹来说之世让厉声曰大丈夫奈何为夷狄作说客耶经月余虏乃退未几召拜广州总管。将之任,高祖问以备边之策,世让答曰:“突厥南寇,徒以马邑为其中路耳。如臣所计,请于崞城置一智勇之将,多储金帛,有来降者厚赏赐之,数出奇兵略其城下,芟践禾稼,败其生业。不出岁余,彼当无食;马邑不足图也。”高祖曰:“非公无所任者。”乃使驰驿往经略之。突厥惧其威名,乃纵反间,言世让与可汗通谋,将为乱。高祖不之察,遂诛世让,籍没其家。贞观初,突厥来降者言世让初无逆谋,始原其妻子。——选自《旧唐书•刘世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军五道已趣长安趣:趋向,奔赴
B.累转并州总管转:调任
C.非公无所任者任:信任
D.籍没其家籍:登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率兵以拒薛举②挟飞仙以遨游
B.①因告城中日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高祖不之察②句读之不知
D.①是皆忧国忘身也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让有勇有谋,他假装答应薛举,却趁机告诉城中人,敌兵最多不过如此,好好防守,以保证安全。
B.世让听说怀恩有叛逆的阴谋,冒死从狱中逃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高祖。高祖很是感激,封他为弘农郡公,并赏赐了田地和钱财。
C.世让在抗击突厥方面很有谋略,即将去广州赴任时,被高祖委以重任,前往边界抗击突厥。
D.本文侧重表现世让智勇双全、精忠报国的一面,作者对其劳苦功高却被无端杀害的遭遇深表同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而曰作:站起来
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卒:最终
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看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踰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
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
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
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

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旦]早晨。(5)[子]你。(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7)[延颈]伸长头颈。(8)[务欲]一心想要。(9)[前利]眼前的利益。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句:()
(2)如是者三旦。
字:句:()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5、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