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与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中承诺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同中国一同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他说:“英国将继续在欧盟中坚持向中国贸易敞开怀抱的立场,不修建贸易壁垒。”英中两国在卡梅伦访华期间签订总价值高达17亿英镑的新商务合同。
——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并对这一政策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主张贸易自由、经济开放?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华沙条约组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因为各国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又有多
样性,因为各国所建立的是要适应本国政治、经济、社会需要的制度。
——林娟《美国的大选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共同点。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条文:
第一条第一款 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七款 ……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进行复议。
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第一款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2)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思想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国《临时约法》在两国产生不同效力的原因。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原因。
材料二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云南省有龙氏一族去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据黄福庆在《清末留日学生》中记述,“……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但是他们踏入日本国土,鉴于日本维新有成,国势蒸蒸日上,而且各种书籍充斥市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无形中,其思潮演变受到很大影响。”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留日学生的特点及其成因。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法制改革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英国和法国早期对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实证明国联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
——(美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制不包括美国和苏联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本身就是国联权力结构的严重缺陷,是国联最大的“先天不足”。而在国联内部,英法(在一段时期内还有意大利)占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与现实的大国实力格局相悖。……国联的致命错误之一,就是把建立国际和平机制与处置战败国混在一起,以致国联事实上沦为了维护凡尔赛体系的一个工具,其基础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徐弃郁《全球性安全机制的演变及前景》
材料三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美国对于组建联合国颇为积极,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把战时的友好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以维护世界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相关知识,以史实论证“国联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这一观点。
(2)依材料二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
(3)依材料三并给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是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理由。简述联合国是如何改进来维护世界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被打倒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地方,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的控制权即随之被打倒,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控制权也被打倒。但帝国主义者直接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存在。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3.5)
材料二 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并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英国一大帮、法国、东南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都是不喜欢美国的。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 可以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
——1954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意图。为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做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前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及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外交思维的特点。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光明日报》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政权在天京建立,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个纲领。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但是,政权很快落入反动官僚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材料四图4

材料五图5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副浮雕图片。

请回答:
(1)“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铸上许多‘回’形图案”,这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体现了何种思想主张?这两个纲领分别存在何种局限性?
(3)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尽管不能够维护住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是有着什么重大的意义?
(4)图4反映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5)图5所反映历史事件的结局是什么? (2分)
(6)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有何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