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让让:谦让 |
B.度我至军中度:估计 |
C.沛公则置车骑置:置办,准备 |
D.会其怒,不敢献会:遇上 |
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C.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 | D.沛公安在? |
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在山东时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伸能屈的性格。 |
B.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一席话,足见其雄才韬略。 |
C.沛公最后虽然得了天下,但与西楚霸王相比,全然无勇无谋,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只能在逃席后托张良转送。 |
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谟①,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有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其声始发之后,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②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
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李生改容,坐客皆谢之。独孤曰:“公试吹《凉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之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③,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況,李生蹙踖④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⑤,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
(取材于《太平广记》)
注:①李谟(mó):唐玄宗时的乐工。②钧天之乐:天上的仙乐。③入破:唐代指乐曲演奏进入的某一阶段。④蹙踖(cù jí):恭敬。⑤帖息:平服,驯服。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私更宴更:轮流 | B.李生拂笛拂:擦拭 |
C.得无有龟兹之侣乎侣:朋友 | D.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候:等待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渐移舟于湖心
A. 托遗响于悲风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B.![]() |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至则唯茅舍尚存 ![]() |
D. 金就砺则利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州客会镜湖 当时越州的宾客在镜湖和李谟聚会 |
B.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 李谟认为他轻视自己,心里非常怨恨他 |
C.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 老先生是神奇少有的人,我自己都没有察觉 |
D.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 |
这些笛子都不能用,拿着的人只是粗通音乐罢了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孤生本来就不在被邀请参加聚会之列,是临时被人带来参加聚会的。 |
B.带独孤生来的人认为独孤生没为李谟喝彩很没有礼貌,连忙替他解释。 |
C.众宾客看见李谟变了脸色,怕破坏了聚会气氛,于是纷纷向李谟道歉。 |
D.独孤生只凭着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就已经让李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 小 则 凸 凡 鉴 洼 则 照 人 面 大 凸 则 照 人 面 小 小 鉴 不 能 全 视 人 面 故 令 微 凸 收 人 面 令 小 则 鉴 虽 小 而 能 全 纳 人 面 仍 复 量 鉴 之 小 大 增 损 高 下 常 令 人 面 与 鉴 大 小 相 若 此 工 之 巧 智,后人不能造。
(取材于《梦溪笔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问,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想杀园夫母,弃其尸河中。幼学具奏。逮置之法。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巳,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食宿其中俾:使。 |
B.以不通权贵通:结交。 |
C.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论:讨论。 |
D.御史以闻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 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③为筑堤十三道障之 ④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⑤以员外郎恤刑畿辅 ⑥执不予。立杖杀之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造福百姓,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刚一到任就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不惜荒废政务,全力抗灾,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
D.陈幼学七十岁时以供养母亲为由去职还乡,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译文:
(2)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怒杀园夫母。
译文:
(3)置之。已,念已去升必复逞。
译文: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下列与“难为俗人言也”中“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重为乡党所笑 | B.为十表,本纪十二 |
C.故士有画土为牢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对上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
C.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
D.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李密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本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 |
B.作者在本段说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
D.本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