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文学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黛玉见香菱爱读陆放翁的诗,便告诉她,若真心要学,要先熟读《王摩诘全集》,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然后再看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四十八回)
B.宝玉生日,妙玉送来生日贺笺,宝玉不敢贸然回复,本想去问黛玉,却遇到与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且有半师之缘的香菱。香菱给他出主意:妙玉赞赏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故回帖署名“槛外人”才能应她的心意。(六十三回)
C.初春时节,万物更新,黛玉写了《桃花行》,宝玉看见诗中一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知道是潇湘子的稿子,痴痴呆呆,竟滚下泪来。大家议定:重新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黛玉为社主。(七十回)
D.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说了晴雯的坏话,说她妖冶轻佻,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生怕宝玉被带坏,唤来晴雯盘问。晴雯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大有春睡捧心之态。王夫人怒火攻心,斥责晴雯,并说回了老太太之后再撵她。(七十四回)

E.宝玉和宝钗、平儿、邢岫烟同天生日,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和宝玉烧烤了鹿肉来吃,还说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谁知湘云吃了肉、玩射覆酒令喝多了酒竟醉卧在石头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睡着了嘴里还嘟嘟囔囔的吟诗。(《红楼梦》)(六十二回)

科目 语文   题型 名著导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简答题
吴荪甫说:“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子夜》第五节)
对“要来的事,到底来了”这句话中所指的“事”,吴荪甫和妻子的理解一样吗?他们各自是怎么理解的?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从所提供的人物中,选择与下列情节相吻合的人物,将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何慎庵②冯云卿③孙吉人④吴荪甫
A.主张联合实业界的同仁办银行,发展厂房,增强民族工业的实力的人物是
B.投资公债市场得心应手,自命巍峨“公债通”,后又受到公债库卷涨风的影响,濒临破产的人物是
C.教唆冯云卿使用“美人计”的人是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③积累④同“源”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③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③致:献纳,尽力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注】①闻斯行诸:听到就做。②兼人:好勇过人。
【乙】 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提出了“惩戒”教育观,认为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甲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6分)
对甲、乙两段文字提出的教育观,你更赞同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