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猜想和假设: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设计与实验:
① 按如图14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 闭合电键,用电压表测出R1两端的电压。
③ 在测量R2两端的电压时,该同学采用以下方法:
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④ 测出AC间的电压。
交流与评估:
① 在连接电路时,电键必须 (9) 。
② 该同学 (10) (选填“能”或“不能”)测出R2两端的电压,其原因是
(11) 。
③ 方法改进后,该同学测出的电压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该同学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 (12) 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④ 这个实验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3) 。
UAB(伏) |
UBC(伏) |
UAC(伏) |
2.4 |
1.4 |
3.8 |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与小宇通过实验已探究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这一结论。小明又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支撑面的柔软程度有关。小宇说,那我们就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吧。现有器材有:
A.细沙、 | B.海绵一块、 | C.边长为5cm的正方体铁块、 | D.边长为5cm的正方体铜块、E.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铁块、F.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铜块。要求: |
(1)写出所选用器材的序号;
(2)主要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一般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的,小明在研究水的热膨胀时,取一些水放在可直接测量液体体积和温度的容器中,给水缓缓加热,获取容器中水的以下数据:
(1)通过分析以上数据,你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2)通常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
不用水作为测温物质的原因是:▲.
(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便于▲;
(2)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理由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