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的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在半固体1号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其中乙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下表则表示2号培养基的成分与含量。则下列各项分析与判断,正确的是 ( )
① 甲、丙、丁三个试管中的微生物可能分别是固氮菌、产甲烷菌、酵母菌
② 将幽门螺杆菌转移到2号培养基继续培养,由于培养基营养新鲜而更有利于它的生长
③ 幽门螺杆菌的代谢类型可能是微厌氧型异养型
④ 丁试管中的微生物在2号培养基内不能生长,但与圆褐固氮菌同时接种在2号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
⑤ 在1号培养基中加入人体血清后可以培养乙肝病毒
A.②④ | B.①②⑤ | C.①③④ | D.①②④⑤ |
下图表示的是HIV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HIV病毒与人体T细胞数量变化的趋势,据图回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T细胞的多少与HIV病毒浓度大体呈反比关系,可初步判断HIV病毒可侵染T细胞 |
B.HIV病毒刚侵入人体后浓度下降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了绝大多数的HIV病毒 |
C.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之一是因为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是因为T细胞被攻击后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 |
D.由于HIV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的稳定性低易突变,HIV病毒在第二年以后浓度上升是因为病毒产生了抗性突变 |
经检测,鲜牛奶中有两种分子式分别为C12H22O11和C1864H3012O576N468S21的化学物质,这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A.脂肪和蛋白质 | B.乳糖和蛋白质 | C.蔗糖和蛋白质 | D.乳糖和核酸 |
(12分)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叫做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把半乳糖导入糖类的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C)。它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示意图如下:
已知控制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的基因(设显性基因分别为A、B、C)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
(1)从半乳糖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可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一个患者家庭中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及其父母与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数值越大酶活性越高)
每克细胞每小时的平均活性![]() |
|||
酶① |
酶② |
酶③ |
|
正常人(AABBCC) |
0.1 |
4.8 |
0.32 |
半乳糖血症患者 |
0.09 |
<0.02 |
0.35 |
患者的正常父亲 |
0.05 |
2.5 |
0.17 |
患者的正常母亲 |
0.06 |
2.4 |
0.33 |
注:酶的活性是指单位量的细胞内单位时间内反应速率
a.与酶①、酶②、酶③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出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若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两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见右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两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一定比B组适宜
C.两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比A组大
D.两组均经历过“S”型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甲型H1N1流感灭活疫苗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体温和抗体浓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注射疫苗后,志愿者出现轻度发热现象,这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
B.若该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那么,其体内抗体始终不可能超过20 mIU/ml |
C.甲型H1N1流感病毒自身可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
D.注射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刺激人体只产生体液免疫而不产生细胞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