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阅读冯梦龙的《巴东下岩院主僧》一文,完成7一10题。(14 分)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①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②田,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③能谨饬自守④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①更:换。②简:选。③宁:难道。④谨饬自守:自己谨慎地遵守。饬chì谨慎。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一青磁碗(   )   ②携(   )
③更少米 (   )   ④不欲使汝增罪也(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明 日 花 满 其 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自是院中富盛。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说说文中下岩院“主僧”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何(2)肉食者
(3)小惠未(4)必以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

A.其境过清 B.策之不其道
C.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

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三峡》和乙文《观潮》
【甲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划一处)
(1)常有高猿长啸。(2)珠翠罗绮溢目。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属凄异()(2)飞漱其间()
(3)饮食百物皆倍常时()(4)倏尔黄烟四起()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1)【甲文】《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在描绘三峡山的特点时和【乙文】《观潮》的作者周密描绘钱塘江潮的景象时都用了()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试分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在《三峡》一文中的作用。

(3)《观潮》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7~10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惟吾德()(2)无案牍之形()
(3濯清涟而不() (4) 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甲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晏子使楚》,完成下面问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解释下列词语。
楚王闻之之:缚者曷为者也曷:
齐人也,坐盗坐:齐人固善盗乎固: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味/不同 B.其/实味不/同
C.其/实味/不同 D.其实/味不/同

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从容以对,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设喻,使楚王十分尴尬,其实“橘”指的是:,“枳”指的是:
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与为乐者念: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饮三大白而别强:
翻译画线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西三粒而已。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选文
时间


甲文

月景
闲情
乙文
更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