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声音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尺放在桌面上,使尺的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听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尺振动的快慢。下表是实验记录情况,请你补充表中的空缺:
|
尺出的长度 |
尺振动的快慢 |
音调的高低 |
第一次 |
短 |
|
|
第二次 |
长 |
|
|
(1)进行实验时,为了保证两次实验的响度不变,必须保持钢尺的 不变。
(2)实验结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和 有关。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一: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力 拉长木板,当长木板与木块发生相对滑动后,记录弹簧秤的示数于表一。再将木块分别侧放、竖放,重复实验。
实验二: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力 拉长木板,当长木板与木块发生相对滑动后,记录弹簧秤的示数于表二。再分别将一个砝码、二个砝码放在木块上,重复实验。
表一
实验次数 |
压力大小 |
木块放置情况 |
弹簧秤示数 牛 |
1 |
木块的重 |
平放 |
1.0 |
2 |
木块的重 |
侧放 |
1.0 |
3 |
木块的重 |
竖放 |
1.0 |
表二
实验次数 |
压力大小 |
木块放置情况 |
弹簧秤示数 牛 |
1 |
木块的重 |
平放 |
1.0 |
2 |
木块和一个砝码的总重 |
平放 |
1.5 |
3 |
木块和二个砝码的总重 |
平放 |
2.0 |
(1)实验一的第3次实验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 牛;
(2)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 ;
(3)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某兴趣小组用二节新干电池,规格为“ ”的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来测导体电阻。请分析回答:
(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当滑片移到 点时,发现两表才有示数,示数分别为 、 .根据以上信息思考该电路的连接方式,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该连接方式,将图1电路连接完整。
(2)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如表所示,第二次测量时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据图把表中所缺数据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
电压 |
电流 |
1 |
2.0 |
0.20 |
2 |
2.5 |
|
3 |
2.8 |
0.28 |
(3)该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4)该小组同学用这套器材(所有器材不变)和阻值为 、 、 的三个定值电阻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那么电阻两端电压最小能控制到 。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实验。
已知:① 、 两点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保持不变);② 点压强等于 点上方液柱压强与左管内气压 之和;③ 点压强等于 点上方液柱压强与右管内气压 之和;④液体1和液体2密度不同。该小组同学先关闭 打开 和 ,用抽气机抽气,进行多次实验。再关闭 打开 和 ,重复上述操作,具体数据记录如表:
液体种类 |
液体1 |
液体种类 |
液体2 |
||||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实验次数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液柱高度 |
10 |
20 |
30 |
液柱高度 |
10 |
20 |
30 |
左管内气体压强 千帕) |
99 |
97 |
95 |
右管内气体压强 千帕) |
100 |
99 |
98 |
(1)以下研究过程所用到的方法与本实验中所用的方法明显不同的是
.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粗糙程度的关系
.研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高度的关系
(2)通过比较第一次和第四次所测得的数据,可以研究 。
(3)通过比较第四、第五、第六三次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时,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该小组同学还应如何继续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
把超强磁铁分别吸附在干电池的正负极两端,制成电磁动力“小车”,并将它放入铜质螺线管中(螺线管的铜线表面没有绝缘层),如图甲“小车”就能沿着螺线管运动。图乙是它的示意图。
(1)在图乙上画出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
(2)实验中发现,必须将“小车”全部推入螺线管,“小车”才能运动,“小车”运动的原因是 。
(3)进一步探究发现,“小车”运动的方向与电池正负极位置和超强磁铁的极性有关。将如图乙装配的小车放入螺线管,则小车的运动方向是 。
(4)要使“小车”运动速度增大,请提出一种方法: 。
探究“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 与物体质量 、抛出高度 、抛出时的速度 的关系”时,设计并进行了如图甲实验。
实验一:质量不同的 、 球在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不同高度的地面。
实验二:质量不同的 、 球在斜面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同一高度的地面。
实验得到表一、表二两组数据:
表一
克, 克, 米 |
|||
次数 |
球 |
桌面离地高度 米 |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 米 |
1 |
|
0.5 |
|
2 |
|
1.0 |
0.74 |
3 |
|
1.5 |
0.90 |
4 |
|
0.5 |
0.53 |
5 |
|
1.0 |
0.74 |
6 |
|
1.5 |
0.91 |
表二
克, 克, 米 |
|||
次数 |
球 |
小球在斜面高度高度 米 |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 米 |
1 |
|
0.1 |
0.59 |
2 |
|
0.2 |
0.81 |
3 |
|
0.3 |
0.99 |
4 |
|
0.1 |
0.58 |
5 |
|
0.2 |
0.81 |
6 |
|
0.3 |
1.00 |
(1)如图乙是 球从斜面高 米处下落时,测量球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的示意图,该距离是 米。
(2)实验一,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是为了保持小球离开桌面时的 相同。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