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
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是一个庄严、肃穆、永久值得后代纪念的日子。
1827年3月26日傍晚6点左右,暴风雨夹着几声滚滚闷雷,震撼、席卷了音乐京城维也纳。此时,贝多芬正在走向生命谱线上的最后一个休止符。据目击者说,在罕见的雷鸣电闪过后,贝多芬猛然张开了眼睛,举起了右手,望着紧握的拳头,表情十分严峻,好像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统帅,正在命令士兵冲向敌军阵地。
据说,一个人的死法,往往是他一辈子如何活过来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他一生道路的顶峰和总结。如果我们把贝多芬的历程看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那末,他临死的表现和气度,便是最后乐章的最后几个光辉和弦的长达十几个小节的激越轰鸣。
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是为了引导后面更为壮丽乐章的崛起,总是充满了新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满了种种的深意的内涵。在凝固的一刹那,一切声音都已戛然而止,然而这正是整个乐曲中最令万千听众肃然起敬、发人深思、教人作丰富遐想的绝妙地方。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艺术?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休止符比他任何作品中的休止符都完美,更富感染力,也更具生命力。从那以后,整整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可他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类心灵的深处回荡。
在这个世界上,贝多芬是喧腾众口、有口皆碑的德国人姓氏之一。这个姓氏所创造的音响世界,就是意味着教人挺起腰板站着生,就是意味着教人昂首挺立去接受痛苦命运的严峻挑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贝多芬音响世界的最大的功能是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欠缺意识和自信力的空虚心灵奋发向上。
有一位听众曾说,他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他在里面听到了一种使人思索严肃问题的心理气氛和环境。——多精辟的一段自白呵!或许,迪斯科能让你身不由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过,那仅仅是情绪的短暂宣泄。而贝多芬作品不同,它能在你的内心渐渐积淀出永恒的自信力,而且能升华为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谁也侵占不去的一座精神财富之山。
似乎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演奏过了,也被世界说过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我们想,只想有道不穷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有倾吐不完的人类命运,有研讨不尽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就会有永远可讲的贝多芬。别的毋庸赘言,仅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平静的定音鼓开始,然后是木管在D大调上作答,便足以令人恒听恒新。这并不奇怪!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是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的结果。
今天,我们每每演奏、欣赏贝多芬的乐曲,都可以被看作是对贝多芬之魂的纪念和崇敬。而一个民族纪念与自己相距一个多世纪、远隔万水千山的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伟人,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也正是一种自信心的强有力的表现。
——让贝多芬所创造的音响世界的壮美,不断丰富、滋润和启迪我们的内心世界,给我们以思想的亮光和精神上的热量吧!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它的魅力就在于能令万千听众肃然起敬,发人深思,教人作丰富遐想。 |
B.“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艺术”一句的含意是:生命是短暂的,但它创造的价值却是可以永恒的。 |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诗句很好地诠释了贝多芬音乐之魂的内涵。 |
D.文中引入有关迪斯科音乐的内容,意在表达作者对音乐的认识:只有严肃音乐才是音乐正统,它具有教化的作用。 |
E.说“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是因为他的精神体现的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文章的第二段中写到“暴风雨雪”“滚滚闷雷”“罕见的雷鸣电闪”,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贝多芬之死”和“贝多芬音乐”,这两者有怎样的联系?贝多芬之魂具体指什么?
4.画线的句子“一个民族纪念与自己相距一个多世纪、远隔万水千山的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伟人,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一句,为什么说这“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 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许多人提倡科学美,但也有一些怀疑者对科学美提出质疑。
②朋友从网络中传来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解析彩虹》中译本书稿嘱评。其中提到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③这位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的声音在当代也会产生回响。自古以来,明月为诗人所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神话:玉兔舂米、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千古流传,脍炙人口。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原来是李商隐自作多情!
④骚人墨客还可以举出更多这类煞风景的事,来证明科学之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
⑤果真如此吗?我和道金斯一样不敢苟同,试就上述二例剖析之。
⑥雨过天晴,彩虹当空,艳光四射,确实非常美丽。牛顿的分光试验揭开了彩虹之谜
——原来是太阳光折射所致。虹桥、天梯、霓裳羽衣等美丽的联想随之褪色,难怪有人感到失望而责怪牛顿,这是一方面。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牛顿的试验开光谱分析之先河,从此以后,科学家利用这个工具,发现了科学世界中前所未见之旷世奇美。
⑦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弥漫太空的星云中找到了有机分子,这一重要发现说明,茫茫天宇到处潜藏着生命的种子,原来我们并不孤独。套用王勃的一句诗就是:“宇内存知己,天外若比邻。”这不是也颇有诗意吗?
⑧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还发现,遥远星体发出光线之光谱有所谓“红移”——光谱朝波长较长的红端移动,据此先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及宇宙起源大爆炸说。后者表明:原来大千世界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太初时一团灼热的熊熊烈焰,这与盘古在混沌中开天辟地的神话异曲同工。宇宙大爆炸的威武雄壮瑰丽奇美难道比不上区区彩虹?
⑨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棒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中跨出踏上月球的第一步时,他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每当想起这句名言,心中就涌起一股不可抑制的激情——人类自古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一步好大啊!由登天而激发出的灵感难道还不足以补偿失玉盘之憾吗?苏东坡泉下有知,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诗篇,使他的《水调歌头》不致成为千古绝唱。
⑩古典美并不注定要随科学发达而消失。科学时时在开拓新疆域,只要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天涯何处无芳草?”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惟美,美不离真。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使我们更接近真理,怎么反倒不美了呢?这就是为什么不敢苟同济慈对科学美的质疑,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夜莺颂》。
1.某些人举出科学破坏美感的依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顿的分光试验揭开了彩虹之谜,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B.阿波罗号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证明月球坑坑洼洼,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美好。
C.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D.科学之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
2.第⑥段中“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不属于“另一方面”的一项是
A.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星云中找到了有机分子,说明天宇中潜藏着生命的种子。
B.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发现的红移现象提出了宇宙膨胀说和宇宙起源大爆炸说。
C.科学家推断出世界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的一团灼热的烈焰。
D.人类登月成功,美梦成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作者不认同济慈对科学美的质疑,其理由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利用牛顿的光谱分析,发现了科学世界中前所未见之旷世奇美。
B.宇宙大爆炸的威武雄壮瑰丽奇美要远远胜过区区彩虹之美。
C.科学使我们更接近真理,所以人类要发展只需要“求真”的科学美。
D.由人类登月成功而激发出的灵感足以补偿失玉盘之憾。
4.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不对立,因为科学求真,艺术惟美,真和美本是统一的。
B.美丽的彩虹原来是太阳光折射所致,有人感到失望而责怪牛顿是可以理解的。
C.宇宙大爆炸说完全破坏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带来的美感。
D.作者不认同济慈对科学美的质疑,但并不否认济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数学的出现,确实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风调雨顺”是人类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可是“巫师”的“祈雨”不也是满足需要的“手段”之一吗?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因此,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学把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法与模式,提供了一种最有力的工具,提供了一种思维合理性的标准。给人类的思想解放打开了道路。现在人人都知道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但是任何科学实验,离开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将是没有意义的。在伽利略的时代就是这样。他的许多实验都是所谓理想实验,在近代就更是这样。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是,教学在文化中的这一地位是不可移易的,而只有日益加强。有人认为数学是现代文化的核心或基石,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而影响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部门,似乎没有必要去争这个“中心”或“核心”的地位,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把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了是注定要衰落的。
1.对“数学的探索精神”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数学的探索精神是数学作为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
B.数学的探索精神是数学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手段之一。
C.数学的探索精神是在揭示宇宙深层的内在的秩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
D.数学的探索精神的形成是与理性思维密不可分的。
2.对“伽利略的时代就是这样”这句话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伽利略的时代,人人都知道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B.伽利略的实验都是理想实验,其意义是巨大的。
C.在伽利略时代,许多实验离开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是毫无意义的。
D.在伽利略时代,只有伽利略的实验是有意义的,其他实验都是毫无意义的。
3.下列内容不能说明数学文化重要性的一项是
A.数学在探索过程中,给人类的思想解放打开了道路。
B.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文化。
C.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D.一个不把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探索精神是数学文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最显著的特征。
B.“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是数学作为文化的长久的固定不变的主题。
C.数学的出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D.作者认为应把数学当作是现代文化的核心或基石,让它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第一、二、三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每处各限两个格)
角度:特点
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每点不超过20字)
3.完成下面两题:
①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
②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不超过25宇)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 |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为一棵香樟树感谢(费振钟)
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有很多香樟树。那天下午,我们在小镇上遇见了其中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对于这座小镇来说,这棵香樟树的来历可能太早了。根据记录,那时候,还没有这座小镇子,但香樟树已经在这儿。香樟树目睹了小镇的兴起,衰败,以及再兴起,再衰败,如此循环,都贮存在它的沧桑记忆的年轮中。小镇显然有了这棵树的存在,而有了自已存在的凭据。因此,对于这个闻名江南的小镇来说,这棵巨大的香樟树,是牢固的,不可撼动的,撼动它的一片叶子,都有可能破坏了小镇历史的完整。
但我们是一些外来者,我们慕名来到这个小镇,并非为了小镇上的这棵香樟树。像所有那类游客一样,我们在小镇里不停地游走。我们走过小镇所有街道和巷陌。我们看到临街的烧饼炉里正在烘烤着香脆的烧饼。我们看到芋艿在盐开水里冒着咸咸的气息。我们看到一家竹器铺,年轻的竹匠正在做一只精致的竹盒,这种手艺在小镇仍然代代相传。我们看到溪水从小镇前面流过,石码头上上下下的是提着莱篮米箩洗衣桶忙碌的媳妇和姑娘们。我们看到门楼子边一个悠闲地吸水烟的老人,老人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过道,幽幽通向里面的天井和木楼。是的,我们看到了小镇全部生活。这样的生活,太简单庸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可是小镇如此呈示的生活形式,毋宁说,因为它的简单和庸常而反过来拒绝我们的眼睛,拒绝我们的心情,甚至拒绝我们的感受力,最后使我们的行走盲目而空洞。作为匆匆过客,我们在这座小镇一无所得。这样,我们就必须遇见这棵生长在小镇中央巨大的香樟树了。这样,我就自觉站到了香樟树的面前。我意识到,这是我们在小镇上一次真实的停留。
因为这样的停留,我在这棵香樟树前暗生虔敬。我想,这棵千年巨树,一定是小镇的神癌。在神癌一样的香樟树下,我的虔敬让我在它面前的站立成为了一种仪式。想起来,这之前我也曾对某一棵树表示过自已的虔敬。那是和友人一起在荒风雪岭之上,面对一棵孤独肃杀的山榉的惊悚;与现在相比,我对这棵香樟树的虔敬,却是一种安静中的亲切之意。现在我要从这棵香樟树的根部,看它的根脉深入泥土中的所有走向;我要抚摸着它的主干,仔细辨认上面的每一道纹路,每一处虬结,我要仰起头,倾听树枝上每一片叶子发出的簌簌语声,然后,我还想进一步知道,这棵树生长经过了多少岁月,多少岁月中它的生长对于小镇怎样的庇佑。我相信,在有了这座小镇以后,这棵香樟树后面一定有一座叫做“社”的祠祈之所。人们愿意这棵树像土谷神一样,保护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俗世的幸福。这就是说,小镇的生活后面,实际上一直隐藏着一种超然的灵性力量,这个灵性力量的象征和负载者就是这棵香樟树。现在,叫做“社”的祠祈之所,已经因时而废,可是看不见的岁月深处,这棵香樟树仍以它巨大的生长,和千年修练的灵性,将福祉源源不断降临于小镇。因此,我们看到的小镇上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于是,我知道,这棵香樟树的长久存在,并不是偶然的。由于小镇时时刻刻的依赖,它将永远保持着一种庇佑者的神信,给予小镇平安,给予小镇兴旺,给予小镇阳光与雨水,给予小镇繁衍和绵绵生息。什么叫做日常的幸福,这就叫日常的幸福。
为了这个关于幸福生活的想法能够成立,并且能够传递给我远方的亲人,我在此时此刻虔敬的站立中,对小镇这棵巨大的香樟树充满了谢意。 (《散文》2002年2期)
1、香樟树对于“小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联系全文,分两点说明其中的原因。(4分)
2、文中说:“我们看到的小镇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请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5分)
(1)“我们的肤浅之见”指的是什么?
(2)“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联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
(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香樟树”?
(2)文中说,香樟树象征了“一种超然的灵性力量”。这种“超然的灵性力量”具体指什么?
4、以下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对小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反映了小镇生活的单调、乏味和落后,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生活方式的否定。 |
B.本文运用象征艺术表现手法,赋予“香樟树”以“幸福生活”的寓意,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
C.小镇对外来游客的“拒绝”,反映了小镇特有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
D.在荒风雪岭面对山榉和在小镇上面对樟树,“我”虔敬的感受并不相同:前者是壮烈与伟大,后者是淡薄与普通。 |
E、本文通过前后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香樟树认识的变化,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感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南京
余秋雨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
殷血火。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
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
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尽寺的林阴道,
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解读中国历史的大课题。我多次对南京的朋友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除了
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 (选自《文化苦旅》)
1.(1)这篇散文中的第一、二两段的关系是什么?(2)这两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6分)
2.第三段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这是什么写法?(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4分)
23.第四段第二句“深深铭刻着(1)南北交战的宏大的(2)悲剧性体验”中的加点的
词语各是什么意思?(4分)
答:(1)“南北交战”是指
(2)“悲剧性体验”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篇首就提到“六朝金粉”,下面又点出“秦淮八艳”,表明二者成为作者特别 喜爱的原因。 |
B.为了形象地描写南京“变得特别奇崛”,作者既列举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又具体 写到现代的殷殷血火,表明了南京的政治文化既有艳丽的色彩,又有悲壮的情调。 |
C.作者提示南京怪异的原因是中华民族两大源流冲撞和融合的聚汇点在南京,文中是两 个分句表达的,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 |
D.“玄武湖边上……令人心醉”,这里作者写了南京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表明了南 |
京这个古都把自然溶于历史。
E.“我多次对南京朋友说……对南京的喜爱”,联系全文看,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卒章显
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