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⑴善回人主意 ▲ (2)故中辍耳 ▲ (3) 上尝得佳鹞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阅读(共40分)
1.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射者中,弈者胜。()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之心”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5.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
文言文理解。(共14分)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最明显的两处语气停顿。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语时了不悲②非相度不得其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煕尔。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4.《小石潭记》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5.试分析《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的表达效果。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①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绝徼③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④,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⑤而去焉,曰:“母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侯家:王侯之家。②蓄:蓄养,收藏。③绝徼:极远的边地。④其为园:他
们建造园子。⑤芟(shān):割。⑥槁:干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而所不能致( )者惟竹 ⑵然( )有竹据其间
⑶或芟而去( )焉 ⑷毋以是( )占我花石地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 | B.肉食者鄙(地位低) |
C.战则请从(跟随) |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 B.长跪而谢之曰 |
C.辍耕之垄上 | D.小大之狱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 甲 ][ 乙 ]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