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 D.读xiān,鲜艳。

、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林水源欲其林 B.不足为外人也此中人语
C.如外人来问讯 D.莲爱渔人甚异

、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注①瘿:(yǐng)颈瘤病。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凡饮之者辄病瘿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  

(2)文中画横线句子体现了南歧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这则寓言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为动

为宫室、器皿

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

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见渔人,乃大惊

D.使人称谢

长跪而谢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古诗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

(清)查慎行

平江远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1ǚ)祠:位于湖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是马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  ”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摧残:乙文中,作者认是②“  ”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

(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

C.执策而临之

(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简

B.在乎山水之间也

幸生无事之时也

C.名之者谁?

修之来此

D.山行六七里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