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周恩来总理当时提出这一原则的背景是
A.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 B.一些亚非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
C.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 | D.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④ |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A.资政新篇 | B.扶清灭洋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抗日战争 |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权利法案》 | B.《德意志帝国宪法》 | C.《1875年宪法》 | D.《1787年宪法》 |
雅典公民大会是全体男性公民参加,直接参政议政。近代英国不是全体英国公民都参加议会,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间接参政议政。造成这种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者
A.并非小国寡民 | B.国王统而不治 | C.民主程度更高 | D.民主具有阶级性 |
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①创立拜上帝教②奉行平均主义③重建等级礼制④提倡效法西方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