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C.罔不因势象形因:因为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竟然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启窗观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B.东坡右手执卷其人视容寂
C.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
D.能以径寸木忘路远近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赛跑定案
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日:“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选自唐·房玄龄《晋书》)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苻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路人为逐之:战胜 B.俱送之:于是,就
C.可二人并:跑 D.盖因贼若走:善于,擅长

对于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老妇是谁,于是把她和路人都送回家了。
B.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路人是谁,于是把他们都送走了。
C.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D.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老妇先送回家。

对于这则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苻融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理性判断力,找出了真正的强盗,智慧过人。
B.苻融为了查明真相,让强盗和路人赛跑,跑得快的那个就是真正的强盗。
C.真正的强盗面对大白于天下的真相无力狡辩,只能低头认罪。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机智冷静,善于观察,就很有可能解决问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②,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③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①比:副词,连续地。②伯乐:春秋时期人,善于相马。③顾:回头看。④还:通“环”,围绕。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人知之_____(2)而顾之__
(3)比三旦立________(4)臣有骏马卖之__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请献一朝之贾”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所从坠 B.何不试以足 C.故时有物外 D.愿子还而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使贪
刘基
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梁,君之国空矣。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下列句中的“而”与“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D.跪而拾之以归

下列句中的“之”与“夫起之能”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至之市
C.观之正浓 D.久之,目似瞑,意睱甚

下列对公子成功劝说魏武侯启用吴起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像吴起这样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
B.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会轻举妄动。
C.魏武侯比殷汤、周武王更贤明,善广纳贤士,吴起喜欢魏武侯这样的明君。
D.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会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

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是以来君事: ②汤不能务光臣 :
③东齐距: ④西有虎狼之秦虎狼:
⑤乃欲使之饭粝茹蔬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被:⑥臣为君忧之窃: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
②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吾欲辱之,何以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岁以大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晏子的一段话,衍生出多个成语,如“挥汗成雨”“摩肩接踵”等。
B.选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了晏婴这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热爱祖国的外交家的形象。
C.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家尊严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
既委婉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D.这则故事和课本上的《晏子使楚》一样,告诉了我们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也可以提

醒很多人,对人贸然无礼只能自讨没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晏子延:②傧者道更:
③晏子曰:对:④故使楚矣宜:
翻译下列句子。
①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②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甲)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契其舟②不亦
复得兔④因其耒而守株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楚人有涉江宋人有耕 B.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C.舟已行矣,剑不行折颈 D.其剑自舟中坠土墙凹凸处

翻译句子。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
(1)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什么成语?
(2)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怎样的人?(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