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宋庆龄在此所说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分别指的是
A.日本侵略加深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 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 |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 | 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必须否定 |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 )
A.实行两党制 |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C.采取联邦制 |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
古希腊著名戏曲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里,描绘了一个将军试图劝说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的领袖克里昂的职位,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时期( )
A.自由民从业自由 | B.经商环境宽松 |
C.民主制度的缺陷 | D.公民参政积极 |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承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 B.分享承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