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
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下列作品与这部小说属予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 A.《安娜·卡列尼娜》 | B.《巴黎圣母院》 |
| C.《等待戈多》 | D.《玩偶之家》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近来市场的动荡不安,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特里谢在此主要强调
| A.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没有纪律 |
| B.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
| C.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 |
| D.美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
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
| C.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
| B.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
| C.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
| 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作者强调
|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 |
| 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
|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
| 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