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49年和l985年洞庭湖形态示意图”,回答问题。(6分)
(1)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 、 。(两点即可)
(2)从1949年到l985年洞庭湖的面积变 (大或小),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洞庭湖平原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两点即可)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活动也有差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人类必须要走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道路。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中,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
材料二:下图中M为丁地2010年农产品产值构成比重示意图。
(1)说出制约乙港发展的自然条件和丙港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
(2)根据丁地2010年农产品产值构成比重,分析影响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3)甲城市需布局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地中选出最佳位置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地球”是继哥白尼、伽利略日心说和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认识地球的又一次飞跃。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代表了电气时代对地球的最高认识,那么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字地球”是“地球村”在电子时代的升华。在这一升华中,从“模拟”到“数字”是一次突变。“数字地球”是一种国家战略,也是一种技术体系,同时又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它是数字技术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文化思潮的结晶。“数字地球”是一个居住在因特网上的以“空间智能体”为主要种群的高级生态系统,也即“数字生态系统”。这一“数字生态系统”将在地球生物圈和技术的战略平衡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做到了全天候监控地球,但离控制地球的目标还很远。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
(1)“数字地球”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飞跃”,前两次飞跃的代表事件是?
(2) 简述“数字地球”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材料中说“数字地球”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3)“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看法。
我国正在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工程和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工程。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
,.
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最大的淡水湖是,
(2)A平原的名称是,B平原的名称是,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和人为原因)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在图中用斜线绘出夜半球。
(2)图中表示的节气是,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3)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是;最先看到日出的是;河道右岸淤积较严重的是。
(4)这天,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顺序排
列为。
(5)图中地方时是12点的是和,B地的地方时是点,C地此时正值日出还是日落?。
(6)图中A地位于五带中的带,该地阳光照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有极昼、极夜现象 B.一年中有一次阳光直射
C.一年中有两次阳光直射 D.无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7)此日后3个月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双项选择)
A.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 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减小 D.地球公转速度由快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