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指的应该是( )
A.保皇派 | B.维新派 | C.立宪派 | D.革命派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B.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西班牙 | B.法国 | C.荷兰 | D.英国 |
英国东印度公司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的,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对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②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③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④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这主要说明
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 |
C.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
D.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下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