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u都是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运用实验的手段研究Fe、Cu以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请你参与研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完成了Fe、Cu分别与S、Cl2反应的实验,下列物质中不可能为甲同学实验得到的生成物是
| A.FeCl3 | B.FeCl2 | C.CuCl2 | D.FeS |

(2)乙同学为验证Fe能和热的浓HNO3反应,设计了如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说出装置B的作用: 。开始加热前 (填“有”或“无”)明显现象。
(3)当乙同学实验结束时,铁完全溶解,试管液面上方为无色气体,试管上部为红棕色气体,此时丙同学用所得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和探究:
①在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小块Cu片,结果Cu片先逐渐溶解,并伴随其他现象,反应一段时间后不再溶解。丙同学依据反应现象得出Cu片溶解的原因可能是和过量的HNO3发生反应。他依据的反应现象是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你认为Cu片溶解是否还有另一原因,若有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理由: (若无此空不填)
②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在加入Cu片并反应完全后的溶液中含有Fe2+但不含有Fe3+。说明具体的操作和实验现象 。
③丙同学实验结束后加水稀释后得到溶液500mL,假设实验全过程硝酸只被还原成NO和NO2共0.02 mol并测得溶液中Fe2+和Cu2+浓度均为0.02 mol/L,则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生成NO气体的体积为 _________________L(标准状况)。
(4)本次探究实验用掉密度为1.5g·cm-3质量分数为95%的浓硝酸3mL,超出实际参加反应的量其原因有(写出两点):① ②
某学习小组为研究铜与浓、稀HNO3反应的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向装置A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关闭弹簧夹;
Ⅲ.滴加浓硝酸;
……
(1)步骤Ⅲ中滴加浓硝酸的具体操作是 。
(2)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B中溶液慢慢变成蓝色,能解释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证明B中有NO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
(5)步骤Ⅱ向装置A中通入过量CO2气体的目的是 。
(6)上述实验结束后,观察到A装置中的溶液呈绿色,B装置中的溶液呈蓝色。在分析溶液为绿色的原因时,甲同学用加水稀释的方法,乙同学认为不合理,因在稀释时,也会引起Cu2+浓度变化。请设计实验证明绿色是由溶有NO2引起的 。
氯元素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某同学探究Cl2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把Cl2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氯水进行如下表实验:
| 实验 |
操作 |
现象 |
| Ⅰ |
把氯水点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
| Ⅱ |
向氯水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不断振荡 |
ⅰ.有白色沉淀生成 ⅱ.稍后,溶液变为无色 |
① 实验Ⅰ的现象说明,氯水具有的性质是 。
② 实验Ⅱ:a.ⅰ现象的白色沉淀是 。
b.综合ⅰ、ⅱ现象,该同学推测实验Ⅱ发生的反应为:
Cl2 + AgNO3 + =HNO3 +AgCl↓+ (将反应补充完整)
③ 为探究实验Ⅰ中试纸褪色的原因及Ⅱ中另一种反应产物,该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c.将少量稀硝酸点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未褪色;
d.……
上述实验d的方案是 。
(3)该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使用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粉。
① 你认为“使用起来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的原因是 。
② 科研人员以氯气、石灰石、水为原料制取漂白粉,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氨气实验。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干燥管中盛放的干燥剂是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3)请在方框中画出收集一烧瓶氨气的装置。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可选用_________试纸,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5)用右图装置做喷泉实验。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将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再用待测溶液润洗后,注入待测溶液,然后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并使液面处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记下读数;
②将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再用标准酸液润洗后,向其中注入0.1000mol/L标准盐酸,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并使液面处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记下读数;
③用蒸馏水将锥形瓶洗净后,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入20.00mL待测溶液,滴入甲基橙作指示剂,然后用标准盐酸进行滴定。滴定至指示剂刚好变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改变为止,测得所耗盐酸的体积为V1mL;
④重复以上过程,测得所耗盐酸的体积为V2mL。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从_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___色时,停止滴定。
(2)下图中,第②步“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如果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由此对测定结果形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3)图中是某次滴定时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其读数为__________mL。
(4)根据下列数据:
| 滴定次数 |
待测液体积 |
标准盐酸体积(mL) |
|
| 滴定前读数(mL) |
滴定后读数(mL) |
||
| 第一次 |
20.00 |
0.20 |
24.10 |
| 第二次 |
20.00 |
3.00 |
27.10 |
请计算待测烧碱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mol/L。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写出圆底烧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E装置中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C瓶中氯水褪色,这是因为SO2具有_______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用装置C还能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5)充分反应后,小组同学发现铜和硫酸都有剩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使剩余的铜溶解,可再加入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盐酸;②硝酸;③NaNO3固体;④K2SO4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