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摘自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四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二,说明古代希腊是如何提防材料一中的英雄人物的?(10分)
(2) 根据材料三,指出为提防材料一中英雄人物的出现,约法实行什么制度?并说明约法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8分)
(3)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 根据材料四,概括是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的?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9月,日本投降,荚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从此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1948年8月,南朝鲜通过“单独选举”,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并扬言以武力统一朝鲜。同月,朝鲜民主爱国力量进行选举,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任命金日成为首相。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
(1)据材料说明朝鲜战争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战争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战争对东亚局势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联省自治的鼓吹者中,梁启超认为“国家之组织,全以地方为基础,……各省乃至各县市皆由自动制定的根本法而自守之,国家须加以承认”。胡适则认为“根据于省自治的联邦制,是今日打倒军阀的一个重要武器”。他主张“打倒军阀割据的第一步是建设在省自治上面的联邦的统一国家”。北京大学的丁燮林等主张“分治的统一”,实行联邦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中央的权力应小,地方的权力应大。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力能进取的军阀,便倡武力统一,或主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如曹[曹锟]、吴[吴佩孚]);仅能自保或希图自保的军阀,便倡联省自治或筹备省宪,举省长(如川、滇);同一军阀,进攻时宣布武力统一,退守时宣布联省自治[如奉张[张作霖]);位置动摇时改称省自治(如浙),或打算取消省自治(如湘赵[赵恒惕])……凡此种种,无非是封建的残局之下,军阀专政,军阀割据的必然现象和趋势。
——摘自《蔡和森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联省自治”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联省自治”主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利,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仅指19世纪末叶以前有财产的公民)组成。1815年以后,在欧洲各地爆发了一系列民族反抗运动,民族主义立即强烈地表现出来。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结束这场大战的一些和平条约一般都建立在民族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民族主义已在整个欧洲获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取两项有关欧洲民族主义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组织纷纷建立和发展。在1901年12月4日提交国会的咨文中,西奥多·罗斯福认为政府所要做的应该是监督、控制和管理托拉斯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垄断。他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清除大公司,相反,这些大型企业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那些企图破坏它的努力必然是无效的……我们并不是攻击大公司,我们只是要去除其中的污垢。”
1911年,美孚石油公司案和美国烟草公司案以联邦政府获胜告终。通过这些诉讼,终于确立了一项原则,即根据最高法院的判断,徜若涉嫌公司确曾对自由贸易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制,那么联邦政府事实上拥有宪法赋予的摧毁垄断的权力。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二:危机的最险恶阶段过去后,财政部开始加强薄弱银行和取消不健全银行。首先,复兴金融公司在1933年8月和1935年7月之间,提供十亿多美元款项,用以帮助六千四百六十八家被认为基本健全的银行。其次,在这两年中,财政部和各州官员清理了二千三百五十二家银行。因此,政府就加强了这个资本主义经济最关键和最敏感的部门,并将之交回私人之手。不过,这个部门将受到彻底的公共控制。
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是罗斯福自己对这种大规模金融改革工作的贡献。该法授予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完全管制控股公司金融活动的权利,迫使庞大公用事业帝国在五年之内消亡。不过,它允许控制单一、整体的经营体系的小控股公司继续存在。
——摘编自(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著《一九00年以来的美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对垄断组织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富兰克林·罗斯福金融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