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装置(图三)与图二相比,其优点是 。
(2)实验结束时,小晶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倒置试管,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且接近试管容积1/5(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你是否同意她的说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知识运用】我国的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对
以下成语进行解释:
杯水车薪 ;釜底抽薪 。由于温度不能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所以不能灭火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对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钾、磷矿粉四种化肥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
(1)步骤一:取上述四种化肥各少量分别放入试管,观察,从外观上即可与其他化肥区别出来的是 。
(2)步骤二:在装有另外三种化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的且
是。
(3)步骤三:再分别取少量未区别出的另外两种化肥于研钵中,各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的是。因此可知,在使用该类化肥时,要避免
与(填“酸”或“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以防降低肥效。
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盐,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小明同学设计实验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活动。
《探究实验1》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方案》取少量该固体加入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现象:溶液变成浅红色。 结论:。
《探究实验2》能与酸反应。
《实验方案》取少量该固体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实验3》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并进行实验。
现象: 试管口有水珠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充分加热后,试管中留下白色固体。
结论:碳酸氢钠受热有二氧化碳、水和白色固体生成。
请你帮小明设计实验,证明试管中留下的白色固体是Na2CO3,而不是NaOH。(所选试剂不能用酸)
步骤:;
现象:。
试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
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燃烧时温度/℃ |
石蜡 |
50~70 |
300~550 |
约600 |
铁 |
1535 |
2750 |
约1800 |
钠 |
97.8 |
883 |
约1400 |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发酵粉能够使面团松软、发泡是因为发酵粉产生了CO2所致。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中有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他们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10,由此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性。
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如下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还是Na2CO3,并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
预期实验现象 |
结论 |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
《小结》
NaHCO3受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苏试图研究CO的还原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下列信息:草酸(H2C2O4)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会产生CO反应如下:
于是她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
完成下列问题:
(1)图A是利用草酸制取CO的发生装置。根据实验原理,应选择▲图(填“甲”、“乙”、或“丙”)。
(2)装置C的作用是▲。(3)为检验装置D中产生的气体,E装置中的液体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