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侮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科学理性 |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美国家 |
B.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
C.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
D.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
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
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 |
结论 |
|
A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
B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C |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D |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不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的是()
①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③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④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 1895—1911年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