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甲是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下图乙是木炭和氧化铁反应的实验。

(1)、在上述两个实验中,氢气和木炭表现出相同的化学性质是         性。
(2)、实验步骤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比如甲实验中,反应前必须先通氢气后点燃酒精灯,否则易发生爆炸;反应结束后必须先                  ,否则生成的红色的铜会变成黑色。
(3)、某同学正确操作做完乙实验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粉末全部变为黑色,取少量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振荡,但她惊讶地发现黑色粉末没有溶解,试管中 也未产生预期的气泡,这说明该反应并没有生成               
(4)、该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关于铁的氧化物如下信息:

根据以上信息,试写出乙实验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分析后,该同学试着提高反应温度后,实验出现了预期的现象。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中学所学的化学反应中,有很多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某探究小组想通过实验来证明某些无现象的反应确实发生了,他们做了以下探究过程.
Ⅰ,对 N a O H 溶液与盐酸反应的探究
甲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 N a O H 与盐酸发生反应,结果甲同学没有看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原因是,如果要想证明盐酸与 N a O H 发生反应,则实验应改为现象.
Ⅱ,对 C O 2 N a O H 溶液反应的探究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甲同学设计了三个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 C O 2 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 C O 2 反应.


洗气瓶中的溶液均为氢氧化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均为200mL)
A B 均无明显变化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 C O 2 反应.
B 中盛放的溶液是

【反思交流】
(1)实验①由于甲同学选用的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同学将甲同学的广口瓶替换成看到了现象,证明 C O 2 可以与 N a O H 溶液反应.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改进实验仍然存在缺陷,应增加一个对比实验,证明 C O 2 确实可以与 N a O H 溶液发生反应,该对比实验所用的试剂是
(2)请判断③中 V 200 m l (填">"、"<"或"="),理由是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

以下是中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图1)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要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氢气,请将所选装置接口按从左到右顺序连接为
(2)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多种方法.
a,用 K M n O 4 制氧气应选用作为发生装置(填装置序号).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b.如用 H 2 O 2 溶液制氧气,除 H 2 O 2 溶液外还需要加入的试剂是(填名称).如图2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种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块状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后,产生的气体将液面压回,使固体和液体分开,反应停止.用 H 2 O 2 溶液制氧气时,(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此装置.
c.实验室还用 K C l O 3 来制备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将 K C l O 3 M n O 2 的混合物ag加热一段时间,得到bg固体,将得到的固体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后,又得到cg固体,则 K C l O 3 分解率为.(用含a,b.c的式子表示)(提示: K C l O 3 的分解率是指已分解 K C l O 3 质量与原加入 K C l O 3 质量之比.)

为了探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等材料进行实验.请你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设计要求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标为 A B C ,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向 A 试管加入l毫升稀盐酸和l毫升唾液;向 B 试管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1毫升唾液;向 C 试管加入
设置对照实验
步骤二: 控制实验条件
步骤三: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获取实验证据

【问题与分析】
正确操作后,小明观察到 A 试管呈蓝色,而 B 试管没有出现预期的蓝色.他想:为什么 B 试管不呈蓝色?他推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或者 B 试管中液体碱性太弱.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证实了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且 B 试管中液体碱性强度足以抑制酶的催化作用.请你对 B 试管没有出现蓝色作出一种合理的猜测:

气体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为了测量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二:往烧瓶中装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未.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并将适童的过氧化氢溶液倒人分液漏斗中,测出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 m 1 克.
步骤三:取一个集气瓶,用记号笔在适当位置做标记,将水注入集气瓶到标记处,用量筒测出这些水的体积为 V 0 毫升.再将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等待收集.
步骤四:打开活塞,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同时干始收集气休.调节集气瓶在水中的上下位置,当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且刚好达到标记处时(如图).暂停反应.
步骤五:重复步骤四,再收集9瓶气体.
步骤六:称出反应后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 m 2 克.
(1)小明通过该实验,测得氧气的密度是克/毫升.
(2)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而保持相平的目的是
(3)如果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良,将对测得的密度值有何影响?请说明理由.

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1)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2)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如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等.为减小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开闭情况是
(3)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已知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