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
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
| 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 |
| B.宣政院、台湾府 |
| 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
| D.理藩院、台湾府 |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 A.梁启超 | B.陈独秀 | C.孙中山 | D.毛泽东 |
下列摘录的是《纽约时报》不同年代的标题:《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1959年11月8日)、《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1967年2月17日)、《(越南)西贡的服装样式正在改变》(1969年10月16日)。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 A.经济全球化狂飙猛进 | B.现代文明改变世界 |
| C.传统文化日益衰微 | D.第三世界的崛起 |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最近提出创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B.欧盟成功的示范 |
| C.冷战思维和领土争端的存在 | D.儒家文化的影响 |
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 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
| 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
| 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
| 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