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吴越春秋》中说:‘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材料三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12960公里。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材料四 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影响农村,城市的比较利益的优势也诱导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
材料五 1860年-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这一速度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美国城市化也面临者一些问题,工业资本按照自己的想象建设了全新的城市,没有规划,管理混乱;……杂乱无章的城市管理加剧了城市建设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城市人口拥挤,房屋建设简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如室内照明,通风差;许多地方缺少排污系统又无污物处理设施,导致污水横流。恶劣的环境导致霍乱、伤寒四处蔓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我国古代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概括在美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那些政治原则。
(3)结合材料三,指出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国、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材料三美苏冷战使欧洲变成了美国与苏联的马前卒,也是直接军事冲突威胁最大的地区,造成了欧洲的长期对峙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冷战让欧洲被超级大国控制时刻面临被核武器毁灭的风险,不过美苏冷战虽然客观促进了一些进步,比如科技比如经济,但是一旦美苏的“恐怖平衡”被打破,欧洲的下场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广岛。
——据互联网材料整理
材料四欧洲各国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点大致如下:
语言:印欧语系;
文字:拉丁文及其衍生文字;
文化来源: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犹太文化,三者的相遇和碰撞,产生近代、现代欧洲文化;
宗教方面:尽管教派不同,但是在信仰方面几乎绝大多数是基督宗教的信徒;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国和制,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
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二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下表是正面战场抗战中日军伤亡人数部分统计。
会战 |
时间 |
国民党伤亡人数 |
日军伤亡人数 |
淞沪会战 |
1937.08.13—11.12 |
333500余人 |
50000余人 |
南京保卫战 |
1937.12.5--12.13 |
50000余人 |
12000余人 |
太原会战 |
1937.09—11 |
100000人以上 |
近30000人 |
徐州会战 |
1938.01--05 |
100000余人 |
32000余人 |
武汉会战 |
1938.06.11—10.25 |
400000人 |
40000余人 |
南昌会战 |
1939.03.17—05.09 |
100000余人 |
24000余人 |
第一次长沙会战 |
1939.0914—10.15 |
40000余人 |
20000余人 |
枣宜会战 |
1940.05.01—06.24 |
36983人 |
7000余人 |
第二次长沙会战 |
1941.09.07—10.09 |
54000人 |
5184人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1941.12.24—1942.01.16 |
28116人 |
1591人 |
材料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在抗战的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
——郭徳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对比两次战争,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
——梁启超《中国之旧史》
材料二:李大钊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应当“承认经济关系在社会全结构中是其基址,承认经济在整个的文化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
——据《史学思想史讲义》(192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中国“旧史”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李大钊的史观受何思想影响?简要分析李大钊的史观形成的背景。
(3)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史学研究的重点是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3)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