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夙夜忧叹(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 ”“ ”的思想感情。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期中最重要的是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吴广素爱人 ________________(2)将军身被坚执锐 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
A.并杀两尉失期当斩攻大泽乡 | B.激怒其众召令徒属攻大泽乡 |
C.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 D.激怒其众皆已失期为坛而盟 |
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_____________的决心。
阅读部分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写进()里。(每小题0.5分,共3分)
⑴项为之强() ⑵果如鹤唳云端 ()
⑶以丛草为林 () ⑷兴正浓()
⑸方出神() ⑹驱之别院()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景象;二是“______________” 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文中能体现课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语言简朴、自然,所以文章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
B.本文是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 |
C.本文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童趣”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 |
D.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四幅图画。突出“记趣”。 |
桃 花 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名,字,时期著名的诗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缘溪行(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便要还家 (4)处处志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为什么“皆叹惋”?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B.诲女知之乎 |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
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
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殆: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苦其心志翻译:
(2)曾益其所不能翻译:
(3)生于忧患翻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文章第①段所列举的六位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本题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