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
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 |
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
D.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在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B.“水上商船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 |
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
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
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这一措施()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 | B.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
C.抑制地方经济独立 | D.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C.社会政局动荡 | D.“百家争鸣”的出现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 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 |
C.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 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