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12 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
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语句中。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B.小大之狱(案件)
C.一鼓作气(击鼓)
D.望其旗靡(萎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B.战于长勺 |
皆以美于徐公 |
C.登轼而望之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吾视其辙乱安陵君 |
其许寡人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于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乙】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信: |
|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
顾: |
|
③孤不度德量力 |
度: |
|
④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
用: |
|
⑤其谁可而为之 |
为: |
|
⑥平公曰:“善。”遂用之 |
遂: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②善哉,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刘备和晋平公再选贤任能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秦伐赵急,魏王使晋鄙救赵,畏秦,戒勿战。平原君以书责信陵君,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与赵俱死,谋之侯生,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昔如姬父为人所杀,公子使客斩其仇头进如姬,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兵,晋鄙合符,果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兵进,大破秦军。
(选自冯梦龙《智囊•侯嬴》)
阅读材料中,侯嬴为信陵君进献了哪几条“奇计”?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秦伐赵急,魏王使晋鄙救赵,畏秦,戒勿战。平原君以书责信陵君,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与赵俱死,谋之侯生,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昔如姬父为人所杀,公子使客斩其仇头进如姬,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兵,晋鄙合符,果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兵进,大破秦军。
(选自冯梦龙《智囊•侯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 |
赴:奔赴 |
B.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辞:离开 |
C.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 |
诚:如果 |
D.公子遂将晋鄙兵进 |
将:率领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A.夷门监者侯嬴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B.力能窃之 |
当之郡,道经昌邑 |
C.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
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 |
D.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shǐ):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子过矣
②尔辈以此究物理
③比至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②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