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编号 |
组1 |
组2 |
组3 |
组4 |
组5 |
组6 |
组7 |
组8![]() |
处理 |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空气 |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CO2和 ![]() |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空气 |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CO2和N2 |
||||
光照 |
黑暗 |
光照 |
黑暗 |
光照 |
黑暗 |
光照 |
黑暗 |
|
检测结果 |
有淀粉 |
有淀粉 |
有淀粉 |
无淀粉 |
有淀粉 |
无淀粉 |
有淀粉 |
无淀粉 |
回答问题:(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__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_______的光解。(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__,后者是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_______(有、无)淀粉。
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上述过程,完成以下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
(3)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他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9分)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某些植物必须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结实,高温、缺氧和缺水等均可以解除春化,一般植物在种子萌发后到植物营养生长的苗期感受低温而完成春化。下表是对冬小麦进行春化处理的研究结果,清分析回答:
冬小麦幼苗 |
|||
处理方式 |
未经低温处理 |
经低温处理 |
先低温处理后高温处理 |
检测结果 |
没有某些特殊蛋白质 |
有某些特殊蛋白质 |
出现某些特殊蛋白质,高温处理后这些蛋白质消失 |
现象 |
不能抽穗开花 |
抽穗开花 |
不能抽穗开花 |
(1)决定冬小麦的抽穗开花的环境因素有。
(2)春化产生的特定蛋白质是否由突变基因引起?,为什么。
(3)春化过程使植物内某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该过程称为,这些稳定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4)科学家发现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索处理某些植物,可以使这些植物不经过低温处理就可以开花。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亦霉素对冬小麦是否有同样的作用?赤霉素的适宜浓度范围是多少? (只需写出设计思路,不需作预测和结论)
①选取粒大饱满的冬小麦种子若干,浸种并使其萌芽。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
②对照组:冬小麦幼苗10株,
实验组A:冬小麦幼苗10株,
实验组B(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组):每组10株冬小麦幼苗,
③将上述各组在相同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观察统计
(8分)下图a示基因工程中经常选用的载体一pBR322质粒,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目的基因如果插入某抗性基因中,将使该基因失活,而不再具有相应的抗性。为了检查载体是否导入原本没有Ampr和Tetr的大肠杆菌,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得到如图b的结果(黑点表示菌落)。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图b的培养基上,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平移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C的结果(空图表示与b对照无菌落的位置)。据此分析并回答:
(1)pBR322质粒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该基因工程中,质粒上的Amrr、Tetr称为_____基因。
(2)与图c空圈相对应的图b中的菌落表现型是,由此说明目的基因插入中。
(3)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氧苄青霉索、四环素培养基上的过程,属于基因工程基本操作中的步骤。该基工程中的受体细胞是。
(4)若用pBR322质粒作为载体,通过基因工程生产食品,是否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试说明理由。,。
(8分)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所利用。
(3)种群丙在a、d、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期。
(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
(5)若图l示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等不良后果。
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填字母)产生的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
(8分)动物器官的体外培养技术对于研究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意义重大。下图是一个新生小鼠的肝脏小块培养装置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肝脏切成小薄片,这有利于肝脏细胞、。
(2)气室中充入5%CO2气体的主要作用是。
(3)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是为了抑制细菌生长,但要注意选择抗生素的,以保证抗生素对肝脏无害。
(4)有机物X有毒性,可诱发染色体断裂。利用上图所示装置和提供的下列材料用具,探究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是否具有解毒作用。
材料工具:
肝脏小块,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培养液,植物凝集素(刺激淋巴细胞分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滴管:吉姆萨染液(使染色体着色),有机物x溶液等。实验过程:
①在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集素培养淋巴细胞,取4等份,备用。
②利用甲、乙、丙、丁4组上图所示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表示已完成的步骤)。
甲 |
乙 |
丙 |
丁 |
|
步骤一:加入肝脏培养液 |
√ |
√ |
√ |
√ |
步骤二:加入有机物X溶液 |
√ |
√ |
||
步骤三:放置肝脏![]() |
√ |
上表中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取4组装置中的等量培养液,分别添加到4份备用的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继续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取淋巴细胞分别染色、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对比分析。若丙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面甲组的淋巴细胞正常,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