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以身亲土亲:贴近 | B.今则越之越:改变 |
| C.愿王孙察焉察:详审 | D.以反吾真反通“返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文言文阅读。
先生王斗,造 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耳① ,王驷已备矣;世无东国外俊、卢氏之狗②,王之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①骐麟、耳:古代骏马 。 ②东国外俊、卢氏之狗:古代名狗。下列句中的“于”与画线句“寡人奉先君之宗庙”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C.复立楚国之社稷 |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斗让宣王亲自迎接他是因为想要引导宣王好士。 |
| B.从“生于乱世,事乱君”的言辞可以看出王斗确是一个敢于直言正谏的人。 |
| C.王斗称赞齐桓公有五个爱好,齐宣王有四个爱好,因而齐国大治。 |
| D.齐宣王是一个能接受意见,知错能改的人。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①造 门而欲见齐宣王 ②焉敢直言正谏
③事乱君 ④王之狗已具矣翻译句子。
①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
②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夫不具司马迁之志 (2)则几乎罔矣
(3)小大之狱 (4)王之蔽甚矣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 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其如土石何? |
| 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D.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 |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节选自袁弘道《徐文长传》)下列句中的“而”与“信心而行”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黑质而白章 | B.夺而杀尉 |
| C.朝而往 | D.而吾以捕蛇独存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徐文长虽然屡次乡试都未考中,但是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仍旧聘请他做幕客。 |
| B.胡宗宪统领几支军队,威振东南一带,军人们都十分畏惧他,只有徐文长敢和他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
| C.徐文长在一酒楼喝酒,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文长暗中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他绑进衙门斩首。 |
| D.胡宗宪凡是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徐文长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胡公皆许之 ②属文长代作表 _________
③一军股栗 ④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信任多此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⑵属使者善遇之()
⑶自负才名不肯谒耳()⑷使者下阶谢,乃已()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 A.何不试之以足 | B.何以都不闻消息 |
|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D.太祖常劝以读书 |
翻译下列句子。
悦不迎,岂有恙乎?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 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斗折蛇行 ()②以其境过清()
③南流数十步 ()④不可名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